-
观点
野蛮增长后的云存储市场,要想盈利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摘要: 需求有很多,关键是看你如何满足,这就是商业最基本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个问题,市场才会给你你该有的位置。
十几年前,不盈利的企业那就是耍流氓。现在,则不然。
不盈利的企业不一定会倒闭,咱还可以融资、还可以上市,你看京东、去哪、携程,好像不亏损点都不好意思叫互联网公司。在云存储领域,厂商、资本市场同样对盈利这个问题心照不宣,饼照画,资照融,钱照烧。
云存储作为云计算的技术的一个重要实践应用是从2012年左右被人所熟知的。而后,七牛、Ucloud等一批创业公司借助云存储的东风迅速在企业级市场中 站稳脚跟,而百度、金山、360则通过快盘、网盘等产品在个人用户市场打的不可开交。不过,虽然都是云存储,但是却存在很大的不同,比如:IaaS层的云存储更多的是面向与开发者、面向厂商,提供接口,提供定制化服务;而SaaS层的云存储则是依托于IaaS层的具体应用,比如提供数据备份服务的多备份, 就是建立在云存储之上,用户可以直接使用其产品将数据备份(存储)到云端。
对标美国市场,Windows Azure、亚马逊S3、Box的服务可以定义为 云存储,iCloud、Dropbox的服务则是云存储上的具体应用。
在今年的2月份,阿里云、谷歌、微软等公司就已经大幅下调了其云存储服务的价格,阿里云OSS的流量单价甚至一次性下降了66%。三个月后,阿里云的CDN再次下调,腾讯云、迅雷、青云等企业紧随其后,上演了一场CDN价格大战。云存储的价格越来越便宜,买硬盘已经不如买云存储划算了。
不过,虽然云存储领域有融资、有上市,却罕见盈利的身影。即使是被认为是目前云存储领域最成功的Box。
6月11日,Box发布了该公司截至2015年4月30日的2016财年第一财季财报。财报显示,Box第一财季营收为6560万美元,同比增长45%; 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473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亏损3860万美元扩大。包括Box自己在内,也承认这并不是最后一个亏损季:Box预计 2016财年第二财季营收将介于6900万美元到7000万美元之间,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运营利润率将介于负49%到负51%之间。
没有人怀疑云存储的发展潜力,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到2016年将有36%的数字内容存储至云端,而在2011年这一比例仅为7%。同样,也没有人会对收钱不敢兴趣,只不过是还没有找到可以更快更多的收钱的手段而已。
第一个问题:2B还是2C
不管是针对个人用户还是企业用户的云存储,都是一个高投入、慢产出的产品或服务。除了投入的问题,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产出,即向谁收费。Box的一 个引以为傲的“卖点”就是他刚刚超过4.7万的企业用户数量,这也一度被认为为什么Box会比拥有2亿以上的个人用户的Dropbox先上市的原因。
2B还是2C各有优劣,比如B端的企业用户基数小,但是付费的能力强,而C端的个人用户则是用户基数大,但付费能力弱。现在的云存储市场,鱼和熊掌还不可兼得。
第二个问题:标准化还是定制化
企业都喜欢标准化,标准化就意味着边际成本的递减。
Freemium(即免费+付费)模式可以说是一种最具代表性的标准化,比如百度、360的云盘,以及上文提到的Dropbox,都是一种基于云存储的标 准化服务,Dropbox最初2GB空间免费,此后则需要按月支付存储费用。但现在的网盘产品似乎是会走上邮箱的老路,如果你把邮箱的附件形式考虑进入, 你就会发现这和网盘及其的相似,甚至文库类、经验类产品。这就是标准化所带来的问题,解决标准化的一般方式就是有一个平台化最为支撑,这一点显然亚马逊、 谷歌、BAT的能力更强。
而对于一些在云存储市场中的创业公司来说,差异化是必经之路,而与差异化对应的就是你的定制化,通过针对企业不同的属性进行服务的定制,才是你的利润来源。
最本质的需求是什么?
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归需求的本质,即为什么选择云存储?
云计算要落地,IaaS、PaaS是基础,SaaS是上层建筑。在移动互联时代,更为安全的文档、数据存储备份,更为快速的数据恢复、更为便捷高效的移动端访问和团队IM协作等等,这些都是企业更为真实也更为迫切的需求。
个人用户则希望拥有更为便宜的存储空间,更快的分享等等。在这方面,最为第三方的云存储服务商更需要考虑到来自谷歌、微软、苹果等企业的威胁,这些企业凭 借自身的用户和产品优势,将用户紧密地“捆绑”到自身的云存储生态链中。例如:Windows10发布之后,微软将让Windows7和8用户免费升级, 这将促使企业客户把OneDrive作为PC、平板电脑和移动设备的默认云存储服务。
需求有很多,关键是看你如何满足。这就是商业最基本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个问题,市场才会给你你该有的位置。最好的时代已经来临,云存储,且行且珍惜。
【来源:钛媒体 作者介绍:程小微;微信公众号:ch18666297060】
-
观点
20亿美元的中国云市场,多么?美国是750亿
近期,一份IDC报告称,预计2018年中国云计算市场将达到20亿美元,美国云计算市场预计将增长到750亿美元。
报告称,在目前中国云计算市场中,份额最大的阿里云服务占到了23%。剩下的市场主要由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以及微软和亚马逊竞争并瓜分。
在世界范围内,云计算市场老大是和阿里巴巴近期合作频传的亚马逊。他拥有29%的全球市场份额,其网络服务在2015年第一季度实现15.7亿美元的收入,平均每年收入约60亿美元。
这份报告中预测,阿里巴巴的云计算业务将在2018年达到12亿美元,2016年收入可达3.93亿美元。而阿里的官方消息称,2015年阿里巴巴来自云计算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收入足有2.04亿美元,占整个公司经营收入的2%。
今年年初,阿里云开放了在美国的首个数据中心;又在这份报告发布的前三天,阿里云宣布与英特尔、Equinix、新加坡电信达成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国内云老大开始了从世界云老大口中夺食的第一步。
来源:pingwest
-
观点
Stripe 如何组建出全硅谷最好的工程团队
这一篇担得起这样的评价。Stripe 这家公司在国内虽然知名度不算太高,但实际上也早已是估值超过40亿美金的独角兽公司了。我最羡慕他们的还是非常高质量的团队。如果你对创业公司的招聘有所谓感触的话,看完这篇文章会很有共鸣。
这周初,我为了招聘去做了个小演讲。一个多小时讲下来,聊招聘的部分花的时间最多。里面有个小故事是说,我有这么一个朋友,每次我和他提招聘的时候我们的对话基本是——我说:最近招聘太难啦,招不来好的人。他就一定回:你肯定花的时间不够。我说:最近招人还算顺利啊。他就一定回:你肯定设立的标准不够高。然后我们就友尽了...
玩笑归玩笑。但在招人质量与速度间挣扎,是每一个创业者都一定经历过的。话说最近我们再次讨论起这个话题,我说:哎,我希望接下来把事情再做得靠谱一点,业务上有进展,做些新的融资,有了一点品牌,希望在招人方面就更容易一些了,而且也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待遇和福利。结果我这位朋友说:其实不管在哪个阶段,公司多大,有了什么样的品牌,招人永远都应该是一件难的事。因为任何时候,你最需要的人都是能把这个公司再带上一个新台阶的人。而这些人,注定是最难招的。如果这件事变简单了,说明你做错了。
再次打脸。但是,与你共勉。
作者/FirstRound Capital
翻译/帝都见伙伴的@华华钟
Stripe 这家网上便捷支付公司,已悄然组建了一支全硅谷最强大的工程团队。在风投公司 First Round Capital 的 CTO 论坛上,Stripe 的创始工程师 Greg Brockman 解开了这个神秘的黑匣子,分享了 Stripe 招人的经验。以下是对 Greg 演讲的总结。
测评每一个招聘渠道的表现、发现最有效的途径并强化它
你追求的是提高高质量员工的数量,而不是求职者的数量。即使一个渠道能带来数百名优秀的求职者,另一个渠道虽然招的人少但费力也少,而后者将更有效地利用你的时间。Stripe 的招聘渠道就是这样运行的。
推荐:推荐人介绍往往是一个非常棒的招人方式,而且是你应该首先考虑的。如果利用好前十位员工的人际网络,你可能会遇到些非常优秀的求职者。如果使用得当,内部和外部的推荐人能非常有效地扩张你的公司。坐下来,让你的工程师具体列出他们曾经合作过的最好的和最聪明的人,然后疯狂地去找他们。这总做法的额外好处是,朋友的推荐往往带来的都是长期紧密的工作关系。
巡回招聘会:这是你「好像应该看」的渠道,但除非你有能力处理好此这一类涌上门的候选人,或者需要应届毕业生的话,你最好在早期跳过它。
主动出击(Outbound):如果你要创建一个开发者为中心的产品,也许可以聘请你平时打交道比较多的人。一定要为这个团队创造一些激励他们的活动(比如:在线夺旗),因为它会帮助你识别出最靠谱的人。
找上来的(Inbound):这里指的是那些访问你的招聘网页后给你发邮件的人。虽然 Stripe 在这个渠道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它的效果性价比并不算太高。
临时招聘人员:虽然招聘人员的工作就是「招来人」,但这在 Stripe 不太成功。他们会难免会抓过来很多候选人,尽管这种人力资源基本是免费的,但你很难从中真正招到A+水平的人。
招聘就像营销
一旦你找到优秀的人才,该如何说服他们加入你的公司?最优秀的人总是供不应求,特别是对于目前的人才市场。把招聘看做营销,每一个目标都是让您的公司更具吸引力。你必须建立一个品牌。
要做到这一点的方法之一就是设置优秀的招聘邮件。在撰写这个邮件时,多咨询一些人,以收集多元化的意见。一个不太明显但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那些拒绝电话和拒绝邮件。你最终会拒绝那些非常有才华,但是不太合适的人。但有可能,他们的一些朋友却有可能正巧合适。
当你招聘工程师的时候,永远要弄清你正在和谁对话。如果你发布的信息需要的是那些愿意为公司奉献他们全部生活的人,你基本上只能吸引25岁左右的年轻人。这将贯穿整个面试过程直到你做出决定。
保持透明度是另一个不错的方式,可以让求职者觉得这是一家好公司。特别是在报价阶段(即你如何计算出来的数字,流通股)。做一些非常规的事情,比如和候选人在周末见面,考虑让高层团队成员进行面试。你和你的员工是否愿意抽出时间表明有多在乎你自己的公司。候选人应该带走这样的信息:1)你们在做一件大事;2)你们非常开心地在做这件事。
别把一些边缘证据(circumstantial evidence)当作权威
不要只因为某人在谷歌工作过,就以为他们就获得了分布式系统的丰富知识。类似谷歌规模的公司往往有预建的基础设施,工程师不需要知道如何构建就能适用它。Stripe 每次做出的关于一个人能力的假设,均已被证明是错误的。你可以从曾与他们一起工作的人那里做做背景调查。
专注于优中选优
很难分辨出谁是好的,谁是杰出的。而面试应侧重于把二者做出区分。
Stripe 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项目——通常是提前做好准备,以确保适合候选人的兴趣和技能。如果求职者不希望做这个东西,那你也就不用聘请他们了。
星期天测试
如果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与团队文化不契合,Stripe 不会雇佣他们。每个求职者必须通过「星期天测试」。如果这个人星期天独自待在办公室,你想来办公室和TA一起工作吗?如果答案不是一个明确的 yes 的话,那就不要雇佣TA。几个错误的雇佣可能会影响你未来吸引顶尖人才的能力。在短期内,你可能会错过几个出类拔萃的人,但你必须为了整个招聘从长计议。
新职位或部门的第一个雇员至关重要
每当你为特定职位或部门雇佣第一个职员的时候,始终坚持让他掌握了所有细节。这个人将会定义部门的发展轨迹,很可能还会负责构建团队。他们需要激励其他有才华的人想要与之共事。
采取这种方法非常痛苦,因为在能够招到这个人之前你不得不等待更长时间。例如,找到一个能同时做到日常销售和制定更高级的销售战略的人,这真的很难。
雇佣的是人而不是工作角色
Stripe 做得不错的一点是善于引导那些没有在组织中立即发挥明显作用的人。如果你能想到他可以做的一件事,那么可能有十来件他可以从现在开始做两个月的事儿是你没有想到的。通过招聘来填补某一工作角色会更容易使你错过一个更好的人,而仅仅找到一个急需的技能。
相信直觉
事实证明,当你认为某人不够好,你总是对的。
注:本文内容转自醉创业微信公众号
-
观点
鼓励内部创新,是大公司保持进步的最重要方式
大约一年前,eBay零售创新总监Healey Cypher意识不到公司正将失去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
尽管四分之三的消费者会选择在自己住所方圆15英里范围内的实体门店购买东西,但eBay只为客户提供电商服务。身为eBay公司的全球产品管理的负责人,Cypher见过很多零售商,了解这些人也有购买实物的愿望。
征得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同意,Cypher组建了一支工程师团队,以期找到利用高科技提升实体店业绩的方法。(除了他们的固定工作之外),他们利用空闲时间创建了一家互动店面(平台),并说服Toys "R" Us安装了这款技术设备。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他们也成功说服TOMS、Sony及Rebecca Minkoff三家公司安装了这家互动店面。公司从没要求Cypher开展这些工作,但他的成功却成为公司的核心,而他的团队也成为公司新成立的正式部门。Cypher 对此评论到:“EBay给予我们活动经费与自主权,这让我们感受到自我价值。当公司赋予你权力,你就大有作为。”
在加入eBay之前,Cypher曾在一家初创公司工作过。加入eBay之后,他就开始了自己的内部创业历程,事实上,他本可以在自己工作之后发挥自己的激情与创意(即创业)。不过,作为千千万万个内部企业家中的一员,他选择在自己所在的公司里开始创新之旅。
公司里从不缺少实干家,他们努力改变现状,推动现状的变革,这点显然易见。但是,现在员工在公司取得一席之地开展创新的动力,超过了以往任何年代。你可以将这种内部创业行为理解为新创一个部门,也可以理解为启动一项新举措,比如开展一项环保或妇女领导活动。工作人员甚至将自己的兴趣与工作融在一起,有些人开设晨间瑜伽班,另有些人则为公司文化墙上绘画作品。
这可不是员工努力做好抑或往上爬的行为;这是员工希望创造全新东西的行为。
安全的创造空间
女性媒体教育公司S.H.E. Globl Media创始人Claudia Chan表示,现在员工们开始反问:为了达到填补空白的目的,我将做些什么呢?哪些地方有必要存在却尚且空缺呢?倘若存在漏洞,他们愿意填补。倘若存在问题,他们希望加以解决。这可不是员工努力做好抑或往上爬的行为;这是员工希望创造全新东西的行为。
致力于支持并团结内部企业家的全球组织——内部企业家联盟发言人Alexa Clay表示,内部企业家的发展历史有些年头了。“这项运动始于七年前,差不多与匿名戒酒会(Alcoholics Anonymous)成立的时间互为一致。我们愿意为内部企业家创建安全空间,让大家走到一起,分享他们的内部创业故事。在很多时候,他们与人交往时总显得格格不入。”
现在,诸如Deloitte、GFK、Accenture及Barclays等公司都确立了正式的方案,鼓励员工创新项目与角色。员工可以借助出席会议、网络研讨会的机会,或者求助职业发展教练,学到重要技能。甚至,在内部企业家之间,形成了自豪感与同事情谊的氛围。Clay说道:“我询问过内部企业家,‘倘若有机会成为一名企业家,你是否拥有更多的运气?’他们中的很多人给出了否定的答复。他们的回答如下,‘在产生影响力方面,我的能力十分了不起’”。
跨越代沟
驱使内部企业家崛起的一部分动力,来自一群不安分守己、青春无敌的人。他们渴望自己的职业能够产生真正的影响。虽然很多人通过创新、让自己的职业产生了真正的影响,但像Cypher这样的一些人却意识到利用现成的家园、资金以及基础设施推动变化,可以做得更好。
关于这个话题,风险资本家Kathleen Murray写过不少文章。她希望更多的千禧一代在理解他们的朋友及同事白手起家开创事业的艰难之后,能够克制创业的冲动。她说道:“我知道现在成为一名企业家很拉风,但是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企业家的人士来说,90%的人都将失败。”
老一代或许受到年轻同事的启发,更多思考自己的传奇,在自己任职的公司里推出新的项目。有些时候,老一代员工会在一家公司任职长达十年或几十年。现年38岁的Lauren Ruotolo,在自己任职的TV Guide and Hearst公司找到了独特的角色,为娱乐公司推广找到了解决方案。他认为,这些人是理想的模范,因为他们业已证明了自我,而且还有行事的洞察力。
Christie Smith是一名内部创业者,现管理一群志同道合者,负责德勤美国西部地区咨询业务。他表示,“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支持内部创业的精神。这里面蕴含着诸多原因。类似于‘一成不变’或‘惧怕失败’的文化盛行,就是其中一个原因。或许,他们有非常现实的原因需要谨慎。深挖下来,这与领导者的个性存在直接的关系。”
如果公司允许他们的才华聚焦于有意义的事情上,放手让他们开发项目,这些人愿意留下来,帮助公司前行。
应当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是展示内部创业精神的合适人选。你必须积极进取,推动公司的发展,时不时在公司的文化范围内,主动变革。同时,你还得积累一定的工作时间,对于工作中所做的贡献无需强调存在感、索取回报。
但是,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生存。2014年1月发布的德勤千年调查(Deloitte Millennial Survey)里有一个发现:70%的千禧一代认为他们不愿意按照传统组织结构的方式受雇于人,在某种意义上,他们自认为独立工作很重要。一大原因是:这代人任职的公司现在无法满足他们的某些诉求,比方说自主性、创造性以及意义。不过,如果公司允许他们的才华聚焦于有意义的事情上,放手让他们开发项目,这些人愿意留下来,帮助公司前行。
这种精神对于商界亦有好处。因此,从法律到广告再到媒体,很多行业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而且这些行业需要全新的创意以及新的人才,实现行业重塑。Clay表示:“这为内部企业家创造了条件。你必须重新构造这些规模巨大的机构,使它们的文化对未来更友好——而对未来友好就是内部创业家所扮演的角色。”
Chan表示,倘若你召集所有人(从助理到首席执行官)去解决问题,或设法构想下一个伟大创意,试想一下会发生什么。他说道:“按照传统模式,公司会要求包括副总裁和董事级别的所有高级管理团队,共同应对挑战,集思广益。但机构内部还有更多的人才。充分发挥机构的全部潜力和才华,你就会在不经意间坐享创意、构思和才华所带来的好处。
根本的问题是,什么将激发人们做出最大贡献?
从直观上看,即使公司没有这方面的想法,但是他们正感受到来自社会责任感的公司(如Eileen Fisher、Whole Foods)以及科技巨头公司(如谷歌、Facebook)的压力。后面两类公司都已授权自己的员工,展示了内部创业的精神。 Rha Goddess是来自纽约市的一名职业教练,他既与企业家合作,又和内部创业家合作。在他看来,“上述公司真的对比较传统的企业形成了挑战,推动后者开展内部创业。 ‘我们是一家价值高达30亿美元的企业,我们不能搞内部创业’可成不了你不推行内部创业的理由。”
Goddess表示,未来属于那些拥抱企业家精神(且不管是从公司内部开始创业还是新设公司来践行这种精神)的个人与公司。“根本的问题是,什么将激发人们做出最大贡献?在我看来,问这些问题的人越多,参与践行企业家精神的人越多,我们在激发自我做出贡献方面就会做得更好。”
(via fastcompany,译|快鲤鱼,转载请注明出处)
-
观点
Slack就是操作系统
互联网女皇注意到消息应用正成为通信中枢,Benedict Evans认为消息应用有可能成为移动平台,设计师Ben Brown则提出了一个更家大胆的观点,Slack、微信、Kik、WhatsApp之类的消息应用就是新的操作系统,并且预言一门叫做消息体验设计的学科将会大行其道,能开发这种新型软件体验的设计师和开发者将可以从一股新的应用商店淘金热中获得大量可观的回报。
由于其可扩展性、以消息作UI系统的威力及灵活性,Slack不仅仅只是一个聊天室。用过Slack的人都知道。
对于全新的一批app来说,Slack就是一个操作系统。随着Slack的发展,会出现一个基于这一操作系统运行的app的巨大市场—就像智能手机app的爆发一样。这些app会以Slack为基础进行开发,并以后者未曾预料的方式增强Slack。
这些app会把Slack作为它们主要的用户界面,因此也会出现在所有的平台上,而且是以原生的方式呈现,就好像它们是植入到Slack里面一样,还提供了各种原本出现在web、桌面或移动应用上的功能。它们会保持实时同步,随时随地用户可达。它们会提供一个一致的、友好的、会话式的界面。其做事方式跟我们以往会有些微妙的不同,为时间和成本节省、为更好的沟通和透明性等许多好处创造机会。
我们称之为“bot(机器人)”。其出现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现在终于进入主流了。
机遇是巨大的。
针对消息传递的设计将会成为一门与响应式设计一样重要的学科,这么学科还会吸收像文案撰写、商业分析以及API编程等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技能。
我们不妨大胆给这门学科取个名字:消息体验设计(Messaging Experience Design,MXD)。
像这样新兴的操作系统Slack并不是唯一一个。很多应用正在微信、Kik、Snapchat、Facebook Messenger等其他消息平台上面搭建。这些应用之间大抵都是讲同一门语言,只是口音略有不同:针对Slack开发的app也许也能在Kik上面跑。现在Kik、微信、WhatsApp上面的用户数已经超过20亿了。
能开发这种新型软件体验的设计师和开发者将可以从一股新的应用商店淘金热中获得大量可观的回报。
Slack就是操作系统。
来开发杀手应用吧!
本文编译自:medium.com
-
观点
人力资源部门在科技推动的世界里已经失去其优势了吗?
// // //
几十年前,人力资源被广泛认为是很好的一个领域,在IBM公司、百事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等著名企业内,胸怀大志的人可以在人力资源领域寻求自己的职业发展。在最近召开的沃顿商学院人力资源高管论坛(Wharton Global Human Resources ExecutiveSummit)上,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彼得·卡普利(Peter Cappelli)指出,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调查显示,人力资源被视为是“最具魅力的一个部门”。他说,在许多著名的企业内,人们一生就服务于这一家企业,公司的人力资源人员“决定一切事物”,其中包括“你被提升到哪里。他们在公司内相当重要。”
现在,这种魅力和威望已经消失,而且人力资源部门常常发现自己在公司决策中已经没有了以前的那种参与度。例如在多数复杂的咨询公司和科技企业内,人力资源部门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此类新近热门的领域之间存在一道鸿沟。卡普利指出,“人力资源部门过去习惯于告诉所有人一切东西,”但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人力资源部门和计算机科学部门不是有效地彼此进行沟通,而是“各说各话。人力资源的员工根本不了解计算机科学,而计算机科学的员工也对人力资源一窍不通。”
人力资源部门的显要性下滑,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发生了改变。当经济繁荣发展,劳动力相当紧俏时,人力资源领域就变得重要起来。卡普利指出,“人们开始辞职,人力资源部门就变得非常重要,”因为它提供了宝贵的专业知识,让难以找到的宝贵人才来填补重要的工作岗位。但在经济低迷期内,“人人攻击人力资源部门,因为我们是惟一一个总是告诉其他人要做些什么的职能部门……我们讨厌在人们面前唠唠叨叨,但没有我们在经理人面前的唠叨,生活也许会变得更加糟糕。”
这次论坛的标题是“增强战略眼光,应对复杂环境”(Becoming MoreStrategic in a Complex Environment)。在论坛期间,卡普利请高管们谈谈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人力资源领域整体所遇到的挑战。与会者们被分为了小组来讨论他们在组织内的工作,重点放在实战经验上,而不是放在理论上。每个小组要解决一个高层次的问题,并且对自己的答案进行汇总,提炼出最具针对性的意见,然后再向整个大会进行展示,以便大家进行讨论。
人力资源高管们所提议的高层次的主题有:
· 除了培训课程外,你如何来培养领导人才?
· 人力资源在公司整体文化的树立上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 如何为关键岗位培养接班人?
· 如何让领导人有能力定义正确的行为?
· 如何——而且应该怎样——对领导人进行鼓励,让他们能够承担起责任?
赶超数据引擎?
为了帮助人力资源高管们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卡普利建议他们要“赶超数据引擎”。数据引擎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人力资源的职能已经落后于数据引擎,”但人力资源应该“加以努力,不要仅仅只是絮絮叨叨”,而且要使用可用的新数据工具,将其作为重要决策的基础。我们知道,“你不应该仅仅只是靠着直觉来进行管理”。
他建议人力资源高管们“与自己的数据人员进行联系,或者是在计算机部门找个人,这人要拥有数据分析方面的技能”,或者是机器学习方面的技能。卡普利提醒说,高管们必须学会区分机器学习和那些更加传统的统计学科。在这些传统的统计领域内,统计模型通过使用数学方程式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而机器学习是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主要是建设可以从数据中进行学习的系统。
“你会看到一些模式,有些模式会有所帮助,”卡普利说,“你必须抢在这些模式之前。方法也许是拥有自己的数据分析人员。该人也许刚从学校毕业,你不一定要有经验的人。如果你不能拥有自己的数据分析人员,那么可以试图从计算机科学/IT部门找个人,让他们来做这项工作。”
卡普利解释表示,人力资源部门必须参与到这些流程中去,因为如果由IT部门来提出如何管理人员的构想,那么公司就会面临严重的问题。他补充表示,“机器学习的专家完全不懂人力资源,”而且他们不应该使用自己在机器学习方面的专业技术来决定人力资源部门如何选择员工。
一百万条战略
卡普利指出,另一个较高层次的观点就是要意识到不存在万金油般的战略。“战略人员过去认为你只要选择一条战略,然后跟着战略走就可以了,这点是错误的。”但事实是,“世界上存在一百万条战略,而且它们在不断发生改变。”
他补充说,在这个方面,“我们人力资源部门必须弄明白可以如何为这种或那种商业战略做出贡献。我们可以让其他人看到研究结果是什么。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告诉其他部门,‘如果你们要跟着自己的直觉走,那我没法改变你们’,而不是去思考何种机器学习可以告诉我们哪条战略取得成功的几率最大。人力资源人士可以解释为什么数据分析让他们相信特定的战略不能取得成功,但这些还是要取决于其他业务部门听不听。
卡普利指出,为了强化自己的角色,人力资源“必须提出充分的理由,说明自己可以如何在特定的项目中做出贡献。”“我们必须树立一种观点,即这也是人力资源的一个职能。”最后,他建议高管们应该牢记,“人力资源不是一种广受欢迎的职能。问题之一在于人力资源所关注的是更加长期的东西,但美国的商业所具备的是短期的思维方式。”
树立文化
为了获得优势,人力资源高管们也必须仔细地将重点放在自己所树立的文化上。在论坛期间,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西格尔·巴塞德(Sigal Barsade)重点关注了组织文化的本质:我们如何来改变它?我们如何来对文化进行管理——为什么要如此?有什么好处?
巴塞德首先向高管们提出了一些基本性的问题:“在贵组织内,什么行为会得到奖励?哪些会得到提拔?哪些会得到惩罚,哪些又是禁止的?”这些问题都相当重要,因为所有人的行为都要符合“快乐原则”。
“谁是组织文化的所有人呢?”她问道。“是拥有组织架构的那个人。”不过,“如果文化与组织的战略和架构并不相符,那么将不能给公司的生存带来帮助。”
她补充说,“即使你拥有最出色的价值观,”如果你的文化不能得到组织架构的支撑,这些价值观也不能给你带来太多帮助。为了举例说明,她指出在众多例子中,企业领导人规定他们的价值观之一就是要“具有团队精神”,但公司的架构——即政策和奖赏制度——与这个概念相悖,例如会根据绩效来给员工排名,然后那些排名位于最后的一定比例的人就会被开除。
巴塞德说,对于人力资源经理人而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化的改变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通常情况下,至少要3到5年的时间才能看出成效。而且高层领导者在推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巴塞德说:“文化就像是冰山”。冰山只有一角露出在水面之上。同样,文化的基本假设相当多,但都在表面之下,没有经过人们的检查。她说:“它们那么显而易见,所以我们并没有对它们进行质疑。”我们只是把它们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在组织文化中,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我们为什么从事这个行业”这个问题的答案。
这点在行为规范上相当显著,因为当员工把这些东西视作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且根据这些规范来管理自身,那么相比公司由上至下或由外至内来不断对这些规范加以强化而言,这样的结果更为强有力。
巴塞德表示,文化产品——例如图标——可以是强有力的标志,增强重要价值观的意识。例如,国际食品巨头AMD公司将芦笋工厂的图标作为自己承诺开发高风险高回报产品的标志。她解释说,芦笋是一种高利润的蔬菜,但生产成本高,而且难度大。AMD公司的领导人成立了一项芦笋奖,用于奖励失败的年度最佳项目。她说:“这也传递出一个信息,即冒险也是安全的。”同样,Airbnb的商标也在关于公司的营销讯息里整合入了“人”、“地点”和“爱”的标志。
通过分析这些图标,巴塞德让与会者思考,他们在公司内有哪些文化产品可以让员工团结在一起,强化组织文化。
三大卓越的价值观
公司在自己的人力资源和市场营销材料中应该清楚阐述多少条价值观呢?巴塞德指出,一些公司愚蠢地认为列出的文化价值观更长,更为详尽,则给人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对员工们的帮助也就越大。她建议公司应该只大致上介绍“人人皆知的三大卓越的价值观”。如果组织的价值观清单太长,则员工们难以识别——或者是记住——那些真正重要的价值观。员工也会将长长的清单视作是一种伪善的标志。简短地列出三大价值观,将重点放在让公司真正与众不同的地方。例如,菲利浦斯石油公司(Philips Petroleum)选择的三大价值观就是“注重安全”、“崇尚荣誉”和“信守承诺”。
其他核心的领域就是组织的认知文化(认知文化反映了组织文化对各种产出[成就、结果、行动]的重视程度)、公司对团队合作的看法、公司对尊重、公正和容忍个性化的重视程度、以及公司如何看待对细节的关注、创新(冒险)、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预测性)和顾客为本。
巴塞德解释说,人力资源领导人同时必须考虑“情绪文化”这个无形的维度。“你在组织内会表达或抑制什么样的情绪?”她问道,“你看到组织内的其他人会在何种程度上表达这些情绪,其中包括高兴/热情、爱、恐惧、愤怒和嫉妒。”
一些大型公司已经推行野心勃勃的计划来鼓励员工公开表达自己的情绪文化。思科公司(Cisco)强调快乐的价值观,而西南航空公司(Southwest Airlines)一直倡导的是爱的文化,鼓励其员工展现热情的一面,同时也实现自己的工作绩效目标。巴塞德表示,如果高层管理者和人力资源员工能够正确进行管理,那么这些计划可以降低旷工率,减少倦怠情况——这些衡量指标比快乐本身更容易加以衡量。
强大的成功文化
总而言之,巴塞德表示,所有“强大的成功文化”都具有以下的特征:
· 他们的文化都与组织的战略和架构相一致。
· 他们的员工都“知道组织文化是什么,并且从招聘流程开始,组织就通过多种方法对其文化不断进行强有力的强化”。
· 高层领导者不断身体力行,展现出管理价值观。
· 组织文化符合其所处环境,而且
· 组织文化帮助组织预计到环境的变化并加以适应。
在打算改变组织文化时,人力资源高管们应该注意以下因素:
· 知道自己当前的文化是什么,你希望树立什么样的新文化,以及你为什么会希望如此。
· 懂得树立和维持组织文化的主要机制是愿景和组织领导者的领导。最重要的是领导人赏识的是什么,领导人关注、衡量和控制的是什么,以及团队与新文化的一致性。
· 懂得有效地招聘新员工和推动他们的社交是另一个改变组织文化的关键。这也意味着所招聘的员工不仅仅技能要满足他们将填补的岗位的要求,同时其文化也要与组织的新文化相匹配。
巴塞德警告说:“没有任何完美的文化。”不管采取何种举措,组织经理人都必须努力让自己的战略、架构、系统和政策与新文化保持一致。她指出,“管理层的言语、行为和组织流程必须”与新文化密切相连。文化意识、对文化的理解、以及组织内部的沟通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
观点
SaaS初创企业利润真的低于以往?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在过去3年里,SaaS上市公司收入中位数下降约为70%。这样的变化是什么导致呢?个人用户群扩大,销售周期缩短,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其实都不是。
图一
从图一可以看到SaaS上市公司每用户平均价值(ACV)毛利的变化趋势。首次公开募股或者临近IPO时,处于(收入中位数)水平的公司,无论做出怎样价格调整,毛利率仍保持在70%左右。
但是,同拥有10万美元平均用户价值的初创公司相比,早期那些拥有低于5万美元平均用户价值的SaaS企业(在公开募股1-4年之前),却往往获得更高的毛利润。
与提供低价位产品(服务)的企业不同,SaaS 企业则以捆绑销售方式将服务软件与售后软件使用培训课程相结合,最终可以推出高达10万美元的长期服务合同 。多数专业服务机构通常都在零毛利边缘上挣扎着。
当专业服务企业收入占有50%以上的整个收入来源时,这些低的可怕毛利数字极大的打击了整个行业的信心。
图二
那么,现在一起来看看SaaS企业用户平均价值真实利润数据。处于(收入中位数)经营水平的SaaS企业首次公开募股时,一般能够保持7%-10%的净现金流。但是,高定价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则以较低现金流维持经营。临近IPO时,无论持有怎样的现金流,在统计学角度看,所有公司现金流变化会趋于一致(界限不分明),见图二。
尽管在IT消费化的促进下,SaaS服务定价下调不可避免,但初创企业仍然在探索更加有效,获利更高的方式得到持久性增长。
本文作者为Redpoint Ventures 联合合伙人汤姆斯 唐古
-
观点
别担心!人工智能不会抢你的工作
[摘要]机器技术的进步并不一定意味着人力工作岗位的减少,反而这有可能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如今人们对于越来越先进的数字科技对劳动力产生影响的担心从来不曾减弱。无论是美国电动汽车厂商CEO埃隆•马斯克(Alon Musk)、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还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都对这一问题表示了担忧。
其中马斯克甚至在去年10月美国MIT的一次公开访谈上将人工智能称为是“召唤恶魔”的技术,并认为人工智能研究将成为人类未来最大的敌人。
日前,许多硅谷风险投资家、高管联合撰写了一封公开信,并希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一场针对现代数字经济政策的大讨论。他们在信中表示,“过去的一波科技变革为我们创造了许多新工作岗位,并大大提高了工资水平。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来,这一波的科技变革不禁会让人们思考事情是否还会同上次一样,抑或者像许多媒体所说的那样‘机器人正在逐渐取代我们的工作岗位?’”
杞人忧天
然而,《哈佛商业评论》6月刊的封面文章《Beyond Automation: Strategies for Remaining Gainfully Employed in an Era of Very Smart Machines》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Institute)不久前发布的一份报告都对这一观点表达了反对意见。
其中,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在这份报告中分析和预测了所谓“数字人才平台”(digital talent platforms)可能带来的冲击,并着重分析了“数字人才平台”的三大种类,它们分别是雇主和招聘网站(比如Monster.com)、服务市场(比如Uber)以及由大数据驱动的人才挖掘工具。
麦肯锡预计,这些“数字人才平台”到2025年将可以每年为全球增加2.7万亿美元的GDP,这一数字相当于整个英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而且,这些平台的所提供的工具、数据报表可以让超过5.4亿人从中受益,并帮助他们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高薪工作。
麦肯锡表示,能够高效利用这些数字平台的企业,将得以通过更快招聘到合适自己的员工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且这一提高的效率比例甚至有可能达到9%。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总监、该报告的联合作者扎努斯•曼伊卡(James Manyika)称:“这一预计是基于现阶段的全球发展现状、对七个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数家特定领域企业进行了深入分析以及非常严谨的假设基础而做出的。”
量化效应
应该说,这些新数字工具的使用会让整个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更高、更灵活,同时也更透明,因为如今一些在线劳动力市场拥有着数量众多的用户群。举例来说,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3.6亿用户。
“尽管这些平台本身是全球性的,但他们所产生的实际效应则绝大多数是本地化的。”曼伊卡说道。
目前,部分企业已经开始使用这些工具在全球范围内招揽合适员工,这将使企业在招聘的时候拥有更强的竞价筹码,并降低部分岗位的薪资水平,但曼伊卡同样认为这些工具的出现同样会让求职者受益匪浅。
“公司无法阻止员工在LinkedIn上上传自己的资料、简历,这就使的权利的天平开始发生变化,并让个人求职者拥有更大的力量。”
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6月刊的封面文章中,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并先后授课于哈佛商业学院、芝加哥大学和波士顿大学、曾担任埃森哲战略变革研究院主任、美国巴布森学院信息技术与管理领域的著名教授托马斯•达文波特(Thomas H. Davenport)以及《哈佛商业评论》特约编辑朱利安•科尔比(Julia Kirby)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表示了认可。
绝非零和
他们在文章中表示:“这不是一个零和博弈(a zero sum game),机器技术的进步并不一定意味着人力工作岗位的减少,反而这有可能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我们不妨将所谓的自动化威胁视为一个更大的机遇。”
达文波特和科尔比不仅援引了来自麻省理工经济学教授大卫•奥特(David Autor)这些现代经济学家的观点,同时还引述了上世纪60年代一位非常知名心理学家利克里德尔(J.C.R. Licklider)所撰写《人机共生》(Man-Computer Symbiosis)这篇文章中的内容。利克里德尔在文章中写道:“用不了多少年,人脑和电脑就会在工作中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简单来说,达文波特和科尔比所表达的观点就是,人和机器是可以在工作环境下和谐共存,只是两者的合作方式或将有所改变而已。具体来说,他们将人类同机器合作的方式分为了五大类,分别是“站出来”(step up)、“让位”(step aside)、“介入”(step in)、“有限指导”(step narrowly)以及“向前迈进”(step forward)。
其中,“站出来”指的是人力工作者应该继续掌管那些需要调用更高智慧的工作,比如高级项目管理以及商业顾问;“让位”指的是人力工作者应该在某些工作领域给予人工智能更多的自主权限;“介入”指的是人力工作者应该监督、指导自动化机器展开工作;“有限指导”指的是人力工作者应该对那些难以由机器人完全自动化完成的工作给予一定的关注;而“向前迈进”则意味着人力工作者应该尝试打造出下一代计算和人工智能工具。
达文波特和科尔比相信,那些仅仅使用这些自动化技术来展开业务的企业最终将失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为自动化技术虽然非常实用,却并非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企业迟早会意识到这一点,成功并不是建立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而更多的是依赖于员工持续的创新精神。在这样一个创新的时代,成功的关键还在于人类本身,因为我们才是未来一切创新想法的源泉,而这一点是任何人工智能都难以匹及的。”达文波特和科尔比在文中写道。(汤姆)
来源:腾讯科技
-
观点
跟谁学陈向东:创业不到一年,我眼里的在线教育“八大变化”
2014年1月份,陈向东离开新东方;改名Larry后,6月份正式创办了跟谁学,在15年的3月份,他带领着跟谁学团队完成了教育领域史上最大的一笔A轮融资。以下改编自陈向东在“德勤创业家论坛—第六届教育行业论坛”演讲的一部分,聊聊跟谁学创业不到一年的时间,他所关注到的在线教育几个非常有意思的变化:
第一个是政策红利。
前一段时间清华大学对于学生的学分评价由百分制改成了ABCD这样的评分制。表象是把百分制改成新的评分制,背后是它在尝试与国外接轨,是把国外教育背后的市场机制引入到中国教育今天的变革当中。清华大学这个小小的变动是为了整个中国教育下一步市场化做铺垫,而美国的教育之所以可以被称之为世界上最棒的教育,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盈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另外,李克强总理5月7日到创业一条街那个故事的背后,实际上是他们对于今天个体的理解已经突破了我们常人的认知,包括教育部的政策如远程学历教育审批权的下放、高校的慕课等等。这背后都孕育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并且这应该是一个趋势,可以说当下从国家层面上的政策红利的支持已经是超越了我们所有人的想象。
第二是专设基金对于整个环境的影响。
今年在中国A股上市的与在线教育概念有些沾边的公司的市值高得一塌糊涂,他的利润就是在美国上市的相应中国公司的几十分之一,但市值居然就超过这些公司了。不得不说的是,这些公司对于教育理念的认知、对管理的投入,比起许多公司,比如我以前任职的老东家新东方,都差多了。
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今天的教育市场是很热。也许有很多人会认为过热,但事实上还不大到。教育关乎到我们每个人的一辈子,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孩子的一辈子,投了几十个亿,还觉得多。对比到美国,哈佛大学就有几百亿的基金,而校长还每次说我要募集更多的资金才能创办更好的教育。所以说,不算热的。
不过,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点是越来越多的基金是专门做在线教育的,例如立思辰和清科联合募集了8亿人民币的互联网教育基金;清华大学募集5亿人民币专门投教育。而北大正在募集8亿到10亿的基金。不仅仅是教育相关方,比如某某旅游集团投入20亿做和O2O教育结合的基金,国内四大与在线教育相关的公司成立教育基金,这些专门设立基金来投资在线教育的,是整个中国在线教育的巨大利好。
在利好下,应该怎么做,可以分享一个故事。跟谁学在融A轮的时候,我们差点犯了一个错误。第一笔钱到账是12月份,当时我们想的是拿一两千万美金这样就够了,但是后来我们打破原有的认知,应该在我们认为不错的时候先拿到多的钱,虽然表面上讲我们是拿了这么多钱,背后是说对于跟谁学这样的一个公司,因为高融资可以有一个更高的起点,例如也可以做一个基金来布局这个行业的,而实际上确实也收了几家小公司、小团队。
第三是外中融合。
中国的相关公司在与外国的公司有了合作,已经是非常普遍了。就教育这件事,国外公司进入中国,完全自己做,几乎不可能,可能未来的方向还是合作。确实,国外的公司在教育这件事上,合作的场景越来越多。
例如韩国一些公司在中国的一些布局(Locative Math),日本的一些公司他们在动漫等各种各样的组合方向和国内的一些其他公司在进行布局,弯道的去进入到去影响到中国的教育产业。
第四是跨界布局。
其实不是布局,而是跨界的人越来越多了,过去是教育的人在做在线教育,而现在则是大家都来跨界。现在的创业远远不是我们的报告研究看到的,有人说教育公司目前是每天两三家在创业,这个数字是被低估的。前段时间,百度里面的一个93年的P4找过来,展示了他的产品,看完之后我就傻了,因为产品做的能打败市面上的好多产品。这个故事虽然讲的是跨界,其实想说的是真正打败你的人,你不知道在哪儿。
举跟谁学做的这件事,事实上每天都是可以惶恐的,几乎没有像这样,做一个如此大而全的平台,有的人说市场第二可能是我们的十分之一,也有第三方调查数据说是我们的二十分之一,因为你不知道是谁突然有一天就冒出来,突然数据就超越你了。
这里有经验可以分享:当你做这件事的时候,如果你不那么笨蛋,还善于学习,还把路上的坑给趟过去了,那么你就有可能成功了。因为这些其实就是门槛、就是能力,因为别人进来的时候也要踩这些坑,他过不去这个门槛儿,过不去死了。你过去了,你赢了。但如果你做的这件事的坑比较少,一马平川,迅速地站领一个地位,我坚信一帮厉害的人,还有钱、有资源、有整合能力,分分秒秒,就把你给杀掉了,这就是互联网创业的残酷。
第五是巨头觑觎。
巨头们正在观察市场,不管我们说的是淘宝同学,还是腾讯课堂、百度传课等等。但是,就是不够专注。于是这给创业公司机会。做教育这件事在巨头里边,可能是马云一个月中的一个小时或者几个小时?但是在创业公司里边就是应该100%。对于巨头,创业公司只要敢于出发,快速出发,巨头把你打败是很难的。
第六是二线升温。
二线城市的渗透力的速度远远超越想象。根据跟谁学目前的这个流量研究数据,来自于二三线城市的学生人数确实是在增加的,入驻我们平台的老师也有来自二三线城市的。具体的数字,就不公布了,至少后台告诉我们这是一个趋势。
第七是移动主导。
今天这个时代,毫无疑问,是一个移动主导的一轮的教育创业。之所以这么说,背后就是移动使得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线,因为无时无刻不在线,而我们更多的人都被手机绑架的时候,我们的生活方式就会被手机绑架,那我们的学习方式就会受到这个手机的最大影响。所以,以后构建一个学习生态的时候,你说你没有移动产品,或者说移动产品做得很差的话,大概也是做不到的。
第八是合作共赢的趋势。
收购、合作、合并、投资,会今天会成为常态。资本的助力大概会决定一家企业的生死。举滴滴和快滴合并的例子,这实际上是一场关于创始人的格局和对于整个当下移动互联的快速的惟快不破的认知的胜利,在面临中小差异化对手(易到、拼车),两家在资本的助推下合并、整合、快速出击,赢得最大的份额。
关于这样的故事有很多,比如说58同城和赶集的故事、前段时间是携程把艺龙收购的故事,这就是当下的互联网。所以说,我想以其他行业的影响看整个教育行业的时候,教育行业更多的收购合并合作与资本的互助互推将成为主流。
来源:36氪,作者:荔闽
-
观点
从惠普的衰落看科技企业管理之难
本文作者何晓阳是代码级应用性能监测平台OneAPM 的创始人和董事长,微信公众号:何晓阳读书笔记。
今年被称作是中国企业级服务的元年,今年,一众苦熬多年的企业级服务公司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机会,广阔的市场、众多的用户、热情的VC、适时的政策,让企业级服务领域的创业者无不欢欣鼓舞,一家家的公司终于步入了高速发展期,然而,企业级服务领域的公司在中国本来就样本稀少,大多数公司以前都是小团队苦苦支撑,多数管理者缺乏对大团队和混血型组织的管理经验,我认为,创始人和管理者自身能力的不足,将成为制约企业级服务领域大多数公司发展的一个瓶颈。
随着OneAPM的发展,我越来越感觉到,我个人的能力的成长会带动公司的成长,但也有很多时候,我是被飞速发展的公司推着走,甚至拉着走,不光是我,管理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如果自己停步不前,都会迅速被飞速发展的公司远远抛下,这个时候,身边的每一个战友都能够感觉到你的痛苦、无奈与挣扎。我越来越感觉到,在新的时代,学习能力将会是对每一个管理者的第一要求,每天GET新技能将会是一个新常态。
我感觉,企业级服务领域公司(2B)的管理,和面向消费者公司的管理(2C)有极大的不同,至少,在企业的高速发展期是有所不同的。2C的公司,要么可以用极少的员工获得极高的管理杠杆率,比如口袋购物、陌陌、猎豹移动,要么需要大量的蓝领和地推人员,比如美团、饿了么、58赶集,或者可以用社会化雇佣的方式,比如滴滴快的,这三者,从管理难度上说,都属于相对简单可控的范畴,而2B的公司,尤其是基础软件领域的公司,其管理难度则相对较大。如果把2C公司的成长比喻为农民起义,则2B公司的创业就像是秀才造反。2B公司因为需要大量的知识工作者,这些人在内部的沟通与协作成为了考验管理者的一大难题。我个人职业生涯过程中所经历的公司,无论是东方通还是BEA,在这个问题上都有过无数的教训。所以,我现在将自己读书的目标,以及研究的标的,从创业公司换成了Intel、Google、IBM、HP这样的公司。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原惠普CEO卡莉.菲奥莉娜的自传《勇敢抉择》,当然,对于卡莉这个人,大多数人不知道不了解她,少数知道的人应该对她的印象都应该是“嗤之以鼻”、“恶评如潮”这样的字眼,因为印象中惠普这家公司就是在卡莉手上走向衰落的,我之所以会买会读这本书,一来是因为我买书都是一买一堆,上次买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的时候,顺便把中信十年管理经典系列全买了,第二是我这个人向来不追求最优解,我总是觉得那些做的不太好的人的经验往往才是值得借鉴的,因为这些人往往有那些“一招鲜吃遍天”的招数可供学习,所以,卡莉是被我作为一个不太好的榜样来学习的。不过读完书之后,我又对照阅读了一下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关于惠普的相关章节,我对于惠普这家公司的衰落,对于科技型公司的发展路径,以及对于菲奥莉娜这样的空降型CEO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关于惠普
没有任何公司比惠普更能代表硅谷的神话了,长期以来,惠普、硅谷、斯坦福这三个名字都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惠普公司的创始人休利特和帕卡德,以及他们最早工作的车库,则成为了创业的象征,为了纪念这个车库以及车库所代表的创业者精神,在惠普公司成立的70年之后,远在遥远东方的一个以创业为主题的咖啡馆将自己命名为车库咖啡。
惠普公司是斯坦福工业园的第一批公司之一,到20世纪90年代,惠普的业务稳步发展,步入,他主要的业务是电子仪器、医疗设备、计算机和打印机四项业务。从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个重点电子仪器到昂贵的医疗设备如核磁共振机等,惠普都是质量和技术的卓越代表,在计算机领域,惠普主要生产小型机和PC,在打印机领域,惠普的激光打印机和喷墨打印机几乎垄断了市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惠普是硅谷最有名的公司,是许多斯坦福学生工作的首选,也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大型外企。
今天的网络小说中有很大一个种类是穿越小说,我觉得如果有人写一本《穿越到惠普去做CEO》一定很有意思,从今天的任何一个互联网公司创业者的角度看,也就是从穿越者的角度看,惠普当年的业务组成都是今天的夕阳产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软件这些名字才是代表了未来,而电子仪器,电子设备这些行业,已经和今天创业者口中的TMT没有了任何关系。就像我们知道的那样,90年代后期以及后面的时间里,惠普经历了很不成功的转型,这个曾经辉煌的硅谷巨星渐渐黯淡了下来。惠普是硅谷当年以半导体和计算机硬件为核心时代的代表,但是在今天的硅谷,半导体已经越来越不重要,惠普虽然依然是全世界营业额最高的计算机公司之一,但是,他如今的市值只有600多亿美元,已经无法和苹果、微软、Google、Amazon、阿里巴巴这些公司比肩。即使是Intel、思科这样的公司,现在的市值也只有巅峰时期的几分之一。这一切,都和一个趋势有关,这个趋势就是软件的崛起和硬件的衰落。
A16Z的合伙人马克.安德森对此市场变化的评论是: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看,对于任何一个硬件公司的CEO来说,他能够看到的趋势一定是硬件及相关行业的高速发展和持续增长,但是正如我们在《黑天鹅》一书中所看到火鸡的生活一样,每天准点喂食的幸福生活后面伴随的是感恩节的宰杀,TMT中任何一个细分行业的环境都是随时在变化的,尤其是技术领域,任何一个变化都有可能成为10倍速的变化,从而导致竞争格局发生改变,这些内容,安迪。格鲁夫写在了1996年出版的《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一书里面,可惜惠普的菲奥莉娜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在看完了卡莉的自传之后,我觉得卡莉本人远不是外界评价的那么傲慢自大平庸无能,她关于管理和经营的认知确实很深刻,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也非常强,她的缺点,正如她在出任惠普CEO之前一再询问惠普董事会提名委员会的问题一样,“一个没有任何技术背景的人能否胜任惠普的CEO?”
关于卡莉
菲奥莉娜被《商业周刊》评价为巧舌如簧,钢铁意志 (a silver tongue & an ironwill),我简单整理了一下她在书中的年表,发现菲奥莉娜的经历真的好耀眼,她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用今天中国人的话来说叫做学霸,不过从自传中看到,学霸君在大学毕业后的几年也颇多坎坷,她在理发店打过工,在工作中介公司当过文秘,在类似于链家这样的房地产中介公司当过前台,后来,学霸君申请了马里兰大学的罗伯特。史密斯商学院,并且在商学院里,初步接触到管理相关的学问,并且初步奠定了她后来管理的理念,让我们想不到的是,菲奥莉娜一生崇尚的管理理念居然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她自己在书中多次引用: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我觉得这段话和我崇尚的《反脆弱》一书有颇多的相通之处,弘一大师在《说佛》一书中也说道,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这段话我一直用作自己的QQ签名好多年。
菲奥莉娜在1980年进入AT&T,其后的经历可以说的上是顺风顺水,平步青云。她鉴于她最近成为共和党唯一的女性总统候选人,说不定以后还要写在美国历史书上,所以我们就不对卡莉个人做太多评价了,我们还是简单描述一下菲奥莉娜的升迁历程:
1980年,菲奥莉娜加入AT&T的政府通信部,AT&T是个有100万员工的庞然大物,菲奥莉娜的职位只是一个小销售,负责印第安人事务管理局、美国地质勘探局等政府客户。卡莉工作认真负责,在美国地质勘探局,敏感的嗅到项目机会,并和AT&T其他分部合作,推动了Dimension 2000电信交换机系统的研发,因此获得AT&T的全国性质奖项,并在1982年被提升为销售经理。
1982年,菲奥莉娜是AT&T卫生与福利部门的销售经理,这个时候,美国政府对AT&T全面强制拆分已经全面开展,AT&T只保留长话业务,其他本地网电话业务被分拆成了7家小贝尔,整个AT&T乱成了一锅粥,菲奥莉娜在84年1月去了最乱的工程部门准入能力管理中心,并通过认真的工作,发现了其中一家小贝尔,也就是大西洋AT&T和AT&T之间的账单费用问题,为AT&T节省了数亿美元,因此,在85年3月,菲奥莉娜被提升为地区经理。
1985年,菲奥莉娜回到政府通信部,负责综合服务局这个政府行业最大的客户。综合服务局是联邦政府负责民用机构设备采购的职能部门。菲奥莉娜甚至通过起诉客户的腐败交易等方式,为AT&T赢下了FPS2000这个高达250亿美元的项目的60%的份额。通过这个项目,菲奥莉娜第一次接触到了AT&T的绝大多数高层人员,并赢得了信任。因此,1988年,卡莉被送到麻省理工学院的MBA课程参加培训。
1990年,菲奥莉娜成为AT&T 网络系统公司的国际战略与业务开发部主任,向国际战略副总裁汇报。从这个职位开始,卡莉开始展现才能,在和意大利、日本、中国、韩国等多个国家的业务合作中,菲奥莉娜展现出卓越的才能。 1992年,菲奥莉娜成为AT&T 网络系统公司战略与营销部副总裁。
1994年底,菲奥莉娜担任分拆后朗讯科技的运营执行副总裁,工作职责包括从战略到信息系统的各项内容,并负责筹备IPO事宜。卡莉设计了朗讯科技的新LOGO,如下所示:
这个LOGO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但是在菲奥莉娜的坚持下依然得以保留,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卡莉的性格明显是非常强势。
1997年,菲奥莉娜转任朗讯科技消费品部总裁。菲奥莉娜主导了消费品部和菲利普电子的合并案,合并后的新公司迅速失败了,双方60亿美元的投资打了水漂。
1999年,菲奥莉娜被《财富周刊》评为全世界商业界最有全力的女性。
1999年底,菲奥莉娜出任惠普CEO。
最有争议的CEO
吴军博士在《浪潮之巅》这本书中写道,很多人认为卡莉。菲奥莉娜是惠普历史上最差的CEO,这点我不敢肯定,但是,毫无疑问,菲奥莉娜是惠普历史上最有争议、也是最爱出风头的CEO。作为一位职业女性,在5年内拆掉了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科技公司(AT&T和惠普),又主持了两次巨大的商业合并(朗讯和菲利普的合资,惠普和康柏的并购),菲奥莉娜的功绩或者是罪过已经是任何职业经理人难以比拟的。
在菲奥莉娜执行惠普的五年里,惠普完成了众多大动作,首先是将电子仪器和医疗仪器部门分拆成为安捷伦公司,并独立上市,市值达200亿美元,而惠普持有安捷伦大多数股份,从而得到了大笔现金;第二,惠普完成了对康柏的并购,这个并购无论是从过程还是从结果来看都比较失败;第三,菲奥莉娜改变了惠普公司很多一直以来的价值观和经营准则,比如永不裁员等等。我觉得从比较中立的角度讲,菲奥莉娜众多激进的措施没有能够挽救惠普,但是惠普自身的衰落也并非因为菲奥莉娜,菲奥莉娜可能不是起死回生的妙手,但是也并非司人性命的庸医,她只是一个普通的职业经理人,而她的所作所为,远远超过了一个大型公司对职业经理人的要求和期望。
从公司管理的角度讲,惠普在硅谷也是一个另类,戴维。帕卡德在《惠普之道》一书中阐释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包括公司的价值观、公司宗旨、规划和具体做法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套独特的经营管理之道。惠普对卓越企业的理解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是追求不断成长和健康的财务绩效,其次是要以创新的想法做产业的领导者。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当年的创新早已变为后来的随意,菲奥莉娜在就任惠普CEO之后,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组织和领导架构困境。惠普当年做产品颇有今天360的风范,普通工程师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创业并在初步验证之后得到资源组建自己的团队,这在初期当然是非常具备竞争力的好事情,可是发展到菲奥莉娜主政期间,惠普已经是一个在130多个国家有8万名员工的大公司,这样的一个大公司,有四条独立的业务线,每个业务线都有自己的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这些人都是各自为政。此外,惠普旗下共有87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人力资源部、信息科技部、财务部、营销部和市场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行事方式。大多数部门我行我素。菲奥莉娜曾统计过,内部仅仅用于员工培训的网站就有1500多个,在这样的组织架构下,任何人都无法做出有效的管理。
第二,信任和沟通困境。惠普的董事会可以说是比较奇葩的董事会,当然,从某些意义上来说,任何一个上了年头的科技公司的董事会都比较奇葩,比如当年IBM的董事会里面的盖茨妈妈。在美国,像惠普这样的大型科技公司的董事会主要是体现股东的利益,大股东是创始人的家族基金以及华尔街的机构投资者,董事会则是由创始人家族成员(也就是太子党)和其他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组成(依据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而且这些董事必须和惠普没有关联和竞争关系。在惠普公司的董事会里面没有惠普公司的任何高管人员,除了CEO菲奥莉娜。但是董事会拥有比较大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菲奥莉娜,还是她之前的约翰.杨、路.普莱特,都处于董事会的阴影之下。
第三,文化和发展的困境。惠普有很多老的公司文化,比如强调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强调不加班,强调海量的培训费用等,但是这些和新的时代发生了冲突,在其他新的科技公司夜以继日冲刺的时候,惠普则是每天下午4点半的时候就早早的人去楼空。在科技泡沫的时代,每家公司都在为钱发愁的时候,惠普依然在大把的把钱花在给员工奖励钻戒上。
第四,长短期目标矛盾的困境。因为惠普分成了很多部门,每个部门的经理都在关注自己的生产线,为维持本部门的经营业绩努力着,但对于自己经营范围之外的未来机遇,没有人懂得怎样去挖掘。没有人懂得怎么样把惠普的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每个人都在忙于完成自己的盈利目标。从本质上来说,这个时候惠普整套管理体制的重心已经从追求健康成长变成了渐进主义,管理者的所有时间以及生产研发资源都集中在当前的生产线上,如果一项产品的改进和发明需要大量投资,而这种投资又不是一个部门在一年内能够完成,那么这个项目就会夭折。
我觉得以上每一个问题都非常棘手,我个人能够理解菲奥莉娜选择并购康柏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因为从某个意义上说,一家公司就如同一辆开足马力狂奔的车,但这辆车能够走的方向已经确定好了,车的唯一方向就是当年创始人走的路的方向的直线延伸,后面上车的职业经理人基本上只有踩油门或者刹车的权力,但是没有转动方向盘的权力,当路的方向发生变化的时候,任何职业经理人基本上都是无能为力。
管理之难
很多年之前,高建华写了一本书叫做《人性化管理:笑着离开惠普》,当年看这本书学到很多管理学方面的技能,同时也记住了书中多次吐槽的的终结了这一切人性化管理的卡莉女魔头,今天重新翻开了看看,不禁百感交集,高建华写到卡莉的地方有这么几点:
惠普是不从外面招聘空降兵(但是进入卡莉时代后改变了)做管理人员的,每个人进来都是从头开始,大家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一旦公司从外面招聘空降兵来担任重要领导岗位,内部员工晋升的路子就给堵死了,希望在惠普长期发展的员工的积极性就会被挫伤。
在卡莉主政前,公司财务管理的责任和权力下放到最基层,给各级管理者充分的授权,避免了大家都对结果不负责任,拼命到上司那里要资源,希望多给几个人员的名额,希望多一些预算和费用指标,结果是决策者不了解申请者的情况,无法辨别哪些需求是合理的,哪些需求是不合理的,要么采用拖延战术,要么采用平均分配,总之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而在惠普,在过去相当长的年代里,一直把财务管理的责任下放到最基层的部门经理身上。这样的话,部门经理就有了用人权和财权,责权利就统一起来了。如果一个人没有权力决定招谁,也没有权力决定把钱给谁,怎么花钱,那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者。
在卡莉主政之前的几十年里,惠普一直强调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工作生活两不误,不希望员工因为工作而失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个人爱好。
在惠普每年一度的年终大会上,还有一个特别的奖项:惠普员工工龄满5年的人会发一个带有惠普标识的礼品,礼品有很多种,员工可以看样本自己选;工龄满10年的时候又有一个更高价值的礼品,依此类推;等到为惠普工作满30年的时候,可以得到一个带有惠普标识的钻石戒指,价值非常高,以此来感谢老员工对公司长期的服务和贡献,非常有纪念意义。我在惠普得到过两个礼品,一个是5年的时候,一个是10年的时候。但是这项传统在卡莉上台后基本上停止了。
一年下来每个人花在培训上的钱是多少大家都心中有数,员工知道,员工的上司也知道,有时候员工一年的培训费比工资还要高。可以说,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从我加入惠普直到卡莉上台)惠普一直是这样的运作模式。每个部门在年初就要制订好年度预算,里面就包括员工培训的费用。
公司并不鼓励员工加班加点,而是希望员工寻求最省力的方式来完成工作,所以在各种培训中都反复强调,希望通过培训使员工掌握工作技能,从而减少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而对于那些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工作的人,上司可能会问他们为什么?是什么方面出了问题无法在工作时间内把工作做完?所以员工加班得到的不是鼓励和表扬,而是质疑,这样员工就不会把加班加点当作好事来看待。因此在我长达十几年的惠普职业生涯中,加班加点的次数不过几十次而已,只有遇到重大活动、重大会议,才有可能出现加班加点的现象,平均下来,一年也就是几天的时间,直到卡莉时代这一传统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高建华在中国惠普工作15年,最后做到首席知识官、决策委员会成员,他的职位从以前看来算是外企高管了,但是如果我们把他放到更高的高度看,他就是一个惠普公司的比较高层的员工,这个员工无法理解卡莉. 菲奥莉娜的所作所为。菲奥莉娜主政时期,正是由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引发的科技寒冬期,大量科技公司倒闭,著名公司比如Tyco、Adelphia、世通、安然、Qwest等纷纷爆出财务欺诈丑闻,每一家还活着的企业在采购科技产品方面都变得更加谨慎,每一家企业都希望自己在IT方面的投资有更高的ROI(投资回报率),在这种情况下,惠普经营越发艰难,在2003年甚至面临亏损的压力。但是,菲奥莉娜视图降低成本的做法被员工视为对惠普之道的挑战,裁员被视为人性化管理的终结,菲奥莉娜认为单一科技产品的时代已经结束,在经济下行年代更需要向客户提供系统化的服务,但并购康柏遭到所有人反对。
菲奥莉娜在2002年的一次演讲中说到,现在,一些批评人士认为大并不一定等于强,我同意这一观点,但是这也不能证明大就一定不强,尤其是我们身处这样一个整合的行业之中……只会说“不”而无法指引众人前进的方向,等于让惠普人丢弃远大的理想,安于现状而不思进取。惠普人不想枕着昨日的花环睡大觉,他们希望明天变得更加美好……这就像逆水行舟,这也是面对行业变革的潮流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的抉择问题,也就究竟要领着别人走还是被人领着走的抉择问题。在书中,菲奥莉娜提到,惠普和康柏的合并最终节约了35亿美元的成本。她写道:“有人认为惠普和康柏的合并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并购案”(原书346页)。
中国古代有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做《长短经》,我几年前曾经读过,记得其中一段话,《人物志》曰:“轻诺似烈而寡信,多易似能而无效,进锐似精而去速,诃者似察而事烦,诈施似惠而无终,面从似忠而退违。此似是而非者也。亦有似非而是者:有大权似奸而有功,大智似愚而内明,博爱似虚而实厚,正言似讦而情忠。非天下之至精,孰能得其实也?
中国古人讲究中庸,不认为一个事情一个制度有绝对的好坏,中国古人还讲究变化,所以才有对“易”这个字如此之多的推演。赵之赵之虞卿,弃相捐君,以周魏齐之危;信陵无忌,窃符矫命,以赴平原之急。背公死党之义成,守职奉上之节废。故毛公数无忌曰: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得。
勇敢抉择
借用菲奥莉娜在《勇敢抉择》末尾的一段话以结尾。
“生活并不总是公平的,我一直都在大公司浮沉。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好后悔的,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诚然,我犯过错,但是我也让世界发生了改变。我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我所在的公司和自己的信念。我做出了许多艰难的抉择,我也能够平心静气的对待抉择的结果。我对无法再继续完成自己的使命感到遗憾,但是我问心无愧”。
2005年,菲奥莉娜被惠普公司董事会解雇。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