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
    数据分析和协作平台 Data.World 获 1400 万美元 A 轮 7月11日,数据分析和协作平台供应商 Data.World 宣布完成 14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共有超过 24 家天使轮投资者参与了本轮融资,由 Shasta Ventures 领投,Capital Factory、 Chicago Ventures、Floodgate、FYRFLY Venture Partners 等参投。   Data.World 公司最初创立于 2015 年 12 月,在经过了八个月的隐身模式运行后,公司于昨日宣布正式启动。该公司是一家公益机构,总部位于德克萨斯州奥斯汀,通过100% 的投资者支持来实现业务增长、IPO 及进一步发展,从而创造社会价值。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利用公司软件设计帮助用户迅速、轻松地找到数据,进行准备和共享工作,然后利用数据来实时协作解决最复杂的学术、商业和社会问题。Data.World 致力于成为全球最有意义且拥有最丰富数据资源的协作平台。公司的创新式企业结构有助于其在全球数据民主化使用及可持续性档案创建方面发挥作用。   Data.World 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 Hurt 表示:“开放数据也就是说任何人出于任何目的都可以自由使用、修改和共享数据,这一数据开放运动将被塑造成为当今人类最重要的影响力量之一。这项运动能够加速癌症治愈进程,保持政府问责,遏制气候变化并且对其他世界性问题施加积极影响力。我们创建 Data.World 让专业和业余的科学家、分析师和研究人员能够即刻查找、使用和共享数据,就是为了促进数据公开领域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   Jason Pressman 是 Shasta Ventures 的合伙人,同时也是 Data.World 董事会成员。他说道:“每隔两三年,你就能发现一个可以引发巨大变革的公司和想法,Data.World 就是这样的一个公司,它有这样一种潜力,能够重新定义在我们有生之年可以实现的一些可能性,并且为社会创造巨大的价值。”   目前 Data.World 开放数据集超过 1800 万,比谷歌网站推出数量的 7 倍还多。在数据共享和合作潜力的驱动下,研究人员、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将向大众开放新的数据集,使更多地数据集逐渐为大众所用。   然而,寻找数据、理解数据意义并利用数据仍然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在所有的开放数据中,只有不到 10% 的数据可被机器读取,平均一个项目 80% 的时间都花费在为数据分析进行相关准备工作上。需要进行协作的数据项目是很有难度的,因为它在数据持有者和数据需要者之间创建了一个数字鸿沟。此外,有一部分人希望能够通过安全结合企业内部数据与开放数据的方法来强化企业内部数据,事实上,他们几乎没有办法来实现。总体来看,这些技术和社会障碍使得开放数据难上加难。   本文来自翻译:www.pehub.com
    硅谷
    2016年07月13日
  • 硅谷
    求职应用CornerJob获2500万美元B轮融资,服务低技能、高流动性行业 【来源: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编译:蔡妙娴 1 今年2月,致力于服务低技能、高流动性行业的巴塞罗那求职应用CornerJob获1000万美元A轮融资;不到半年时间,这家公司再次宣布,他们已成功完成2500万美元B轮融资。也就是说,CornerJob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筹集了总计3500万美元的资金。 1 此次B轮融资分为两部分:领投方Northzone和跟投方e.ventures及早前投资人的2000万美元投资;以及500万美元的股权协议投资,将专门用于CornerJob在墨西哥的发展。 1 此前在欧洲市场,CornerJob曾采取这种以股权换取广告的投资方式,此次,他们再次施展了这一手段。这笔500万美元的资金来自墨西哥媒体公司TV Azteca的新立股权基金。 1 CornerJob的联合CEO,也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Miguel Vincente说:“我们非常喜欢这种以股权获取广告的策略。” 在不久的将来,西班牙的观众们或许就会在电视上看到CornerJob的广告了。CornerJob的标志性广告语是“我们能在24小时内告知用户是否获得了某份工作”。 1 CornerJob的竞争对手有提供类似服务的JobToday以及最近风头正盛的Jobandtalent,后者在上个月刚获得2400万美元B轮融资。 1 有消息人士指出,CornerJob目前有100多万月活跃用户,5万多位注册雇主——其中大部分每个月都会发布新岗位。今年2月时,CornerJob的月下载量为50万次,现在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65万次。 1 显然,CornerJob每月为用户提供了“近4万个新工作机会”。 “我们最大的市场在法国和意大利,在西班牙和墨西哥的发展速度也十分喜人,这还是多亏了我们独特的SaaS产品。”Vincente说。 1 CornerJob将把此次融资资金用于支持其在既有市场的各项活动。另外,Vincente表示,他们计划在今年年底之前再拓展一个新市场。 1 CornerJob此前的投资人还包括Mediaset Italy、Mediaset、Españathe TF1 Group、Sabadell Venture Capital、Media Digital Ventures (MDV)、Cube Investments、Ithaca Investments、Bonsai Venture Capital、Samaipata Ventures以及Caixa Capital Risc。
    硅谷
    2016年07月12日
  • 硅谷
    德国人工智能客户服务平台 Parlamind 获165万美元种子轮融资,为电商提供更加智能的客户服务 Parlamind 是一家提供人工智能客户服务平台服务的初创公司,总部设在德国柏林。近日,该公司宣布获得150万欧元(约合165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投资方是Motu Ventures、Asgard Capital和angelfund.vc 三家风投公司。据悉,该公司计划利用这笔投资加大其智能客服平台的研发工作。   基于对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以及先进的云技术软件领域的最新研究,Parlamind 团队正在为电子商务公司客户服务构建下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支持定位、分析、自动回答客户所提出的各类问题,优化客户服务体验。实际上,Parlamind 解决方案能够结合人工客户服务代表,帮助电子商务公司为客户提供无缝的业务支持服务,将人工智能融入到企业客服团队内部,就像是他们中的“一员”。   该公司于去年八月创立,目前成立还不到一年,创始人是四位连续创业家——Tina Klüwer博士(CTO)、Christian Wolf(CEO)、Núria Bertomeu Castelló(CSO)、以及Tobias Lehmann(CIO)。他们在人工智能研究、企业软件、电子商务行业,特别是电子商务客服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了解电商消费者会问什么问题、交流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遇到的问题是什么、问题解决速度有多快、如何取悦消费者,等等。此外,Parlamind公司还和多家业内领先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包括德国知名消费电商 wirkaufens.de 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德国电信实验室(T-Labs)以及德国最大的SEO软件服务商 Searchmetrics。   Parlamind公司首席执行官Christian Wolf表示: 我相信下一个大战场将会发生在电子商务客户服务领域,未来的电商客服会涉及到定价、流量和广告等多种业务。优秀的客户关怀解决方案,能帮助电商企业构建忠诚客户,他们会成为你公司的回头客,甚至会为你进行“口碑营销”。如果你掌握了客户关怀的诀窍,那么就能把客户问题变成机遇,吸引更多粉丝。我们知道客户服务是很多电商公司的痛点,因此从2014年开始,我和 Tina 就开始和电商进行接洽,而现在,到了解决这一行业痛点的时候了。   相比于人工客服代表,Parlamind 人工智能云技术平台识别某个具体电商问题的速度更快,它可以准确判断出顾客的问题所在,知道相关问题是公司内部哪个具体部门负责,并把这些问题发送给指定团队。显然,利用 Parlamind 人工智能技术的电商公司会在客户服务业务上获得极大提升,一方面可以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整个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   本文来自翻译:www.finsmes.com
    硅谷
    2016年07月11日
  • 硅谷
    硅谷公司的福利烟消云散 真的只是饭菜变差了吗(组图) 今年 5 月一天下午 6 点,加州山景城的 Google 总部最大的餐厅刚开始供应晚餐,几百个人就已经排成了十几条松散的队伍。 在这里吃饭就像去了无国界美食餐厅,你可以找到西班牙海鲜炒饭、印度的红咖喱、泰国的酸甜猪排和墨西哥卷饼。大家端着托盘四处穿梭、挑选着自己想吃的菜品。 菜品丰富、人多,甚至不同区域还有不同的餐厅,前来拜访的外人很容易错过自己真正想吃的东西。 在 Google 食堂吃到的食物,蔬菜沙拉、西班牙海鲜汤、凉拌面条、泰式烤鸡腿配米饭。 但员工很多都知道 Google 几片办公楼附近的员工餐厅哪儿好吃。比如蹬上园区内免费的自行车,五分钟就能来到另一个办公区吃到现场制作的日式手卷。 即便如此,我们遇到的几位 Google 员工还是觉得福利不行了。 “才来不到一年,已经能觉得变差了。以前经常有海鲜和牛肉。现在海鲜基本见不到,牛肉也少了。” 一位 Google 员工这么抱怨道。另外一位员工则说他最爱吃的日料种类变少了。 当 Google 员工抱怨吃的时候,他们的主要参照系是挖了自己很多同事的 Facebook: 这是 Facebook 员工上传到 Instagram 的公司食物照片,左上和右上是特色的玉米片和日式鸡肉,下面的是烤肉三明治配薯条。 除了菜品更丰富的自助餐食堂,Facebook 公司园区还有免费的汉堡店、烤肉店、冻酸奶店……连在旧金山附近连锁店手冲咖啡馆 Philz 都把店直接开在了 Facebook 园区里面——当然也是免费的。 但像 Facebook 这样福利不愁的科技公司已经没那么多了。 如果说 Google 还只是抱怨不好吃,更小的公司已经开始在为能不能继续这样的福利而烦恼。 原本在福利上向 Google 看齐的网盘公司 Dropbox 最近已经开始削减吃饭的福利,例如限制每个员工每个月最多只能带 5 个朋友来公司免费吃喝。 距离 Google 园区几十公里外,一家上市没多久的技术公司福利削减更明显。 因为上市后股价跌了 80%,这家公司拔掉了每人桌上的固定电话,就为了节省每部电话每月十多美元的费用,后来还取消了员工的免费晚餐。 很快这家公司的工程师团队负责人便向管理层投诉,说“工程师必须要有免费晚餐”。 一位在那儿工作的工程师这么向《好奇心日报》转述。在他的要求下,我们隐去了公司的名字。 最后免费晚餐回来了,但只有工程师可以吃。 说好的一起改变世界呢,怎么都在纠结吃? 公司提供加班餐福利甚至自建食堂,这些都不是什么新鲜事。 传统行业不少公司中午也有食堂提供饭菜,晚上加班也有晚餐,或者晚上 10 点后的免费打车。 但这些福利都很明确:让你吃食堂,意思就是中午不要浪费时间在外面,可以早点回去工作;免费打车,则是鼓励工作到十点后。 硅谷科技公司的福利不是这样。 不仅全天候有无限量食物供应,还不会在食物这种事情上限制你,Google、Facebook 都允许员工带朋友一起来免费吃饭。如果在 Facebook 加班,你还能把小孩都接过来吃饭,这里有专门的儿童餐厅。 在最近十年,提供免费食物已经成了硅谷科技公司的标配了。 现在不同年龄层的科技界员工的到的福利,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些福利最主要是食物,而不是保险。 第一个将多种免费食物变成福利的是 Google。1999 年公司成立不久,他们就给手下的 40 名员工开了一家食堂,请了大厨 Charlie Ayers 来主理烹饪。 不过从当时的的视频来看,吃的也是简单的快餐,远没有现在豪华: 随着 Google 开始盈利并在 2004 年上市,它的餐食水平也日渐提升。 当 Charlie Ayers 在 2005 年离开公司时,Google 已经是一个以丰富免费食物闻名的硅谷大公司了,他手下的厨师团队也扩张到 150 人。这些人在 Google 园区里运作着 10 家餐厅,给 4000 名员工提供午餐和晚餐。例如这样的: 都是 Google 饭堂出品,左边是日式叉烧拉面,右边是鸡蛋烤面包和番茄肉酱。 提供这些福利,都是为了抢人才、特别是能写好代码的工程师。 在硅谷这事情很常见:工程师到一个公司面试拿了 Offer 后再到另外一个科技公司面试拿更高的薪水。 对于优秀的工程师来说,同时拿到几个年薪十几万到二十万的 Offer 并不少见。 美国工程师平均年收入是 10 万美元以上,是普通民众收入的 2 倍。数据来自美国劳工部。 光是工程师这个工作本身薪水也是有差距的。在美国,加州的工程师薪水明显比其他内陆的州高出不少。数据同样来自美国劳工部。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公司成了被挑选的一方。他们不仅要给员工工资和期权,还得把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哄得很开心。 免费食物是最基本的一条,接踵而至的还有免费大巴、免费健身、免费按摩、免费保洁、免费英语课等等等等。 大到 Facebook 这个地步,连为了保证公平的工作签证抽签制度也不是问题。如果 Facebook 从海外拉来的工程师抽签没中,他们会被派驻其它地区的办公室,第二年继续抽。 一切都挺好的,如果不是因为赚不到钱的话 2013 年后,随着 Facebook 千亿市值的成功,投资环境变乐观,硅谷科技公司的福利也达到了顶峰。 CB Insight 制作的独角兽出现时间表,可以看到从 2014 年下半年开始,估值 10 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公司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起来。 这些原本是 Google、Facebook 这种钱多的大公司的福利,而那些拿到高额融资的初创公司,为了抢人才也在福利上拼了。 例如给小商家提供刷卡设备的 Square 公司,喜欢给员工做特别餐,例如这样规模的肉: 上市 8 个月后,Square 现在的股价是发行价的 70%。 OpenDNS 公司每周三会请一辆不同的旧金山最有特色小吃大卡车(Food Truck)来招待员工,例如这种: 房屋分享服务 Airbnb 的办公室,不仅包餐,还包酒,这就是他们餐厅后面一排“酒龙头”,从汽酒到伏特加,拧开龙头就可以随便喝。 Evernote 一度也是办公室福利的榜样。 这家做云笔记的公司从 2012 年搬到新办公室就用上了跑步工作桌,让人边走路边工作。每天会有不同餐厅的厨师上门给员工提供餐食,这比起 Google、Facebook 这种靠中央厨房长期批量提供餐饮还奢侈得多。 因为怕你没时间打扫家里,Evernote 为员工的房子提供免费保洁。 员工福利早已经变成硅谷科技公司的竞赛。免费食物、班车接送,免费健身房之类都还只是标配而已。 更奇特的公司福利还有: Facebook 提供冻卵子项目,可以先把卵子冻起来,不用担心生育年龄的事情; 房地产电商 Zillow 公司,提供的免费母乳急送服务(例如哺乳期的你在外出差,可以把自己的母乳冰起来快递回家); 直播摄像头公司 Dropcam 曾提供“CEO 开直升机接你上班”服务; 到最后,办公室福利本身也成了一个生意。2013 年成立的 BlueBoard,就是专门给科技公司提供“员工年终福利”的公司,他们打的口号是,帮公司建立自己的文化。 BlueBoard 提供的员工福利项目 而这些员工福利的内容也很奇特:到小海岛高空跳伞、和鲨鱼一起潜水、到真空的环境体验零重力放松……公司只要付钱,然后让员工来选要玩什么就好了。 也许比起福利本身,更重要的是很多公司将自己的企业文化建立在这福利上面了。 就像上述的不少福利,使用频率不一定很高,但还有一种公司的品牌宣传作用:我们是个多样化、有趣、很酷的公司,看看福利就知道了。 投资热潮退烧后,没有福利怎么办? 大概没什么员工会反对公司花钱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 但这些“福利文化”毕竟是用钱堆出来的,最终得有人埋单。 Facebook 就没这问题,广告收入一季好过一季。这家公司 2013 年还在亏损,现在每季度已经有十多亿美元的利润。 但效仿者往往没这么幸运。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原本被称为“独角兽”的高估值初创公司,现在已经因为赚不到钱而遇到问题。不是被投资基金调低了估值,就是烧钱太多但是又融不到下一轮,只好裁员或者缩减成本。 用一位投资人的话说,就是“太多公司花三五亿换来三四千万的年收入,而且之后增长也不快。” 美国最大的网盘公司 Dropbox 就是其中一个。在融资情况最好的时候,公司估值冲上 100 亿美元,Dropbox 也曾经效仿 Google 和 Facebook 那样建立员工福利文化,包括无限量提供免费的食物、酒水、班车、健身房和洗衣服务。 各种福利算在一起,Dropbox 给每个员工提供工资之外的福利价值 2.5 万美元/年,按照员工 1600 人来计算,公司一年就要花掉 3800 万美元。 福利已经成了一个硅谷科技界行业问题。即使 Google 这样世界上最赚钱的科技公司之一,也因与 Facebook 的广告竞争不利而在华尔街受到质疑。去年新 CFO 上任后,Google 也开始缩减福利。 目前还没盈利烧着投资人的钱的初创公司,那就面对砍员工福利这样的残酷事实了。 为了让公司度过难关,Dropbox 今年开始限制免费食物,每个 Dropbox 员工一个月只能带最多 5 个朋友来公司蹭饭,而洗衣服务和班车也被停掉了。但他们还算好的,公司估值下调和福利削减之后,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离职潮。 另外一家估值百亿以上的硅谷创业公司也在节省开支。尽管公司经营状况尚可,但最近员工也收到了一封高管的内部邮件,里面直接说“要省钱”。 一位在这家“独角兽”公司工作的员工告诉我们,原本工作相关的东西 500 美元以内都可以直接用发票报销,现在则需要审批。 而因为公司的增长数据看起来并没有去年那么漂亮,身边还有同事还开始半开玩笑地讨论,要不要跳槽。这位员工也要求我们隐去自己和公司的名字。 大数据创业公司 Palantir 情况就更差了。今年 2 月,这家估值 200 亿美元的公司无法兑现去年的盈利目标,估值被投资方下调,然后一个月内这家 1500 人的公司就走掉了 100 多名核心员工。 最后 Palantir 只好宣布对公司任职 18 个月之上的员工加薪 20% 来缓解离职潮,尽管这样这又进一步增加了公司的开支。 考验公司文化的时候到了 随着独角兽问题频繁出现,投资环境变得谨慎和悲观之际,考验公司文化的时候也到了。 从今年开始,硅谷也对于公司福利问题的讨论也多了起来。 和几年前的关注点落在“不要浪费食物”不同,最近的讨论都是关于这些福利能不能为公司带来切实的效率提升,以及如果不能再提供福利,要怎样面对现实: “砍掉福利,比一开始就没有福利更糟糕。尤其是当你的文化都建立在这些福利上的时候。” 人们也不再把福利看作是文化标识,而是硅谷的一个问题。如果初创公司不能再提供福利,那些建筑在优厚福利上的公司文化会分崩离析吗? 而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家股价跌了 80% 的科技公司,最后只有工程师有饭吃,大概也不能激励其它员工为公司未来的逆转一起努力了。 说来讽刺,“工程师必须要有免费晚餐”并不是今天大多数科技巨头的惯常。 科技业市值排名第四,仅次于苹果、Google、微软的亚马逊,一向是福利的反义词。不仅没有免费餐食、连免费班车都没有,但至今 Google、微软还在斥巨资追赶亚马逊的云计算领先优势。 至于市值最高、吸引了大量人才的苹果,唯一一次免费的午餐是入职时的那一顿。之后员工每天在苹果公司园区内的唯一一间餐厅 Caffee Mac 用餐,也都需要自己付费。 当我们在 6 月下旬来到这间巨大的餐厅,员工们排队用信用卡结账。午饭时间,Caffee Mac 里面的苹果员工大多行色匆匆,许多人直接打包拿回办公室吃。至于其它福利,主要也只是买苹果自家设备 75 折扣——一人一年一件。 而尽管如此,早先还有老员工对《财富》的记者感叹这两年公司气氛变了,因为同事居然有时间在倒完咖啡后聊天。 高强度工作、不在乎福利是苹果从乔布斯创办公司时延续至今的习惯。他在 1980 年代一次接受采访时称自己要创造一种有满足感和使命感的工作状态:你更努力、更长时间地工作;不断面对时间压力;承担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够承载的责任;你不度假,甚至连周末都不休息……但你却不在意这些,你就是喜欢这份工作,没有它你就活不下去了: “我认识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在苹果)这是他们生活中最充实的经历。大家很热爱这里,但这跟‘有趣’很不一样。有趣这种事情,是来了又走的。” 不得不学苹果文化的科技公司,未来大概会越来越多了。但由奢入简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硅谷
    2016年07月10日
  • 硅谷
    保险代理HR服务公司Zenefits降低估值 从45亿到20亿的估值 换取投资人不起诉 BI中文站 7月1日报道 人力资源软件初创公司Zenefits首席执行官大卫·萨克斯(David Sacks)今日宣布,公司已经与投资者达成了一项协议。协议规定,Zenefits将给投资者更多的公司股份,条件是投资者不得对公司提出起诉。 2015年5月,投资者以5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Zenefits大约11%的股份,当时这家创立仅2年时间的初创公司在那项交易中的估值为45亿美元。 根据公司与投资者达成的新协议,投资者持有的股份比例将上升到25%,公司估值下调至20亿美元。 作为交换条件,投资者必须同意不对公司提出起诉。之前有消息称,Zenefits因为无照销售保险而在多个州遭到调查,公司还公开指责前任首席执行官兼公司创始人帕克·康拉德(Parker Conrad)编写了一款计算机程序供员工使用以“绕过州政府的发牌要求”。 当时萨克斯在公司担任首席运营官职务,他也是Zenefits的投资者之一,个人对公司投资了数百万美元。但是他说自己对这款计算机程序并不知情,他说他一发现这个问题马上就采取了措施,随后康拉德辞职,一切有关的流程都被纠正过来。 因为这项协议还将稀释普通股东的股份,包括员工们持有的股份,因此Zenefits打算向员工们发放更多的股票来进行补偿,公司将通过一项特殊的股票赠予计划来进行落实,这项计划将在一年之内全部执行完毕。这是一项股票赠予计划而不是股票期权,因此员工们不必担心股票价值下滑的问题,他们所持股份的价值所占的比例不会发生变化。 萨克斯说,除了他本人和联合创始人拉克丝·斯瑞里(Laks Srini)之外,公司其他高管将获得一项新的4年期赠予计划。这意味着萨克斯本人持有的股份将被稀释。 一些大投资者包括Fidelity、TPG、安德森霍洛维茨和Insight Venture Partners已经同意了这份协议,萨克斯说,这份协议很快就会被发到所有投资者手中。 但是只有一个例外情况:作为C轮融资的部分内容,康拉德本人向投资者出售了价值1000万美元的公司股份,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套现。Zenefits不打算向买下这部分股票的投资者提供这项协议,萨克斯说,这些投资者不必放弃起诉的权利。他补充说:“我希望这个问题能在近期得到解决。” Zenefits是一家私营公司,原本不必公开像这样的内幕交易,但是由于它现在面临的困境早已不再是什么秘密了,因此萨克斯选择开诚布公地方式向投资者言明他为了解决问题而采取的种种措施。(林靖东) 【美国Business Insider作品的中文相关权益归腾讯公司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等。微信公众号:BI中文站】
    硅谷
    2016年07月10日
  • 硅谷
    女性职业辅导平台Glassbreakers关闭个人辅导社区,将专注于为企业用户提供解决方案 无论是科技巨头们在企业云服务方面的长远布局,还是近年来企业服务类创业公司的暴增,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一点——企业用户在哪里,钱就在哪里。今天(7月7日),Glassbreakers宣布正式关闭自己以消费者为核心的P2P女性发展指导平台,将专注于为企业用户提供同类服务。就在几个月前,公司刚刚面向全球500强企业发布了自己的企业产品——为大公司提供多样化及包容性的女性职业解决方案。   Glassbreakers是一个面向那些愿意保留和提拔女员工企业的同行辅导平台。此前,Glassbreakers也面向个人用户,平台上同一职业水平类似的女员工可以进行配对,这样她们之间就能分享联系方式、经验、与技能。此外,以SaaS业务模式为基础,Glassbreakers还利用特定的算法为企业用户提供女性职业辅导方案,按照企业所处的位置、职业目标、背景及所需技能提供配对用户。   但现在,Glassbreakers决定集中精力应对企业用户。“通过我们的技术,加速与企业用户的深入合作具有很大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小型创业公司来说,”Glassbreakers的联合创始人兼CEO Eileen Carey在上个月的一封邮件中提到。“目前,我们正在将全部的精力放在面向企业用户的软件解决方案上,也决定与一些合作伙伴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合作。”   目前,Glassbreaker在线社区中的现有注册会员将被迁移到Glassbreaker与女性组织Take The Lead(旨在帮助女性在职场中展现自己的优势)的合作平台上。该平台将由Glassbreakers与Take The Lead分别提供企业软件解决方案与职业资源。预计此平台将会在7月15日正式上线。   对于Glassbreakers来说,将业务仅集中于企业市场是一个聪明的举动。据《劳动力管理杂志》报道,2013年大公司在“促进职场多样性”方面的支出就超过了80亿美元,但却从没有涉及到软件管理。Glassbreakers的企业软件解决方案主要面向超过1万名员工的大企业,旨在为各个公司内部的女性员工提供职业导师。   在融资方面,今年1月Glassbreakers曾获得来自Social Leverage(早期种子投资基金)的198万美元投资。与此同时,该投资基金的普通合伙人Gary Benitt相信,Glassbreakers的方案模型将为大公司解决一大痛点。   来源:36氪,作者:宇多田,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9187.html
    硅谷
    2016年07月07日
  • 硅谷
    办公管理服务Service Partner One获千万美元A轮融资 德国的办公管理服务初创企业Service Partner One刚刚获得了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Service Partner ONE是一家为创新办公管理提供数字化服务的初创企业,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德国柏林,其使命很简单,来一场办公室管理的数字化革命。所谓办公室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的后勤部门需要关心的事,比如扫地、擦窗等各种办公室保洁,水果、饮料、矿泉水补充,办公用具的提供等等。所谓的数字化革命是指Service Partner ONE搭建了一个网上的平台,让企业通过网站或者iPad app的方式订购各种物业服务和饮料水果等。这相当于给办公室管理提供一个定制化的SaaS解决方案,相应的服务提供商都是由Service Partner ONE精心挑选的,企业只需要通过Service Partner ONE订购服务即可完成所有的办公室管理实务处理。客户可以通过app提出具体的服务要求,此外在服务完成后也可以对服务质量等进行点评。   Service Partner One app的典型客户以中小企业为主,单个办公地点的人数一般在10人到500人不等。不过也不乏Twitter、Spotify、麦肯锡、德国商业银行、Salesforce等大公司。就连众创空间的知名品牌WeWork也是它的客户。目前Service Partner one在德国的柏林、汉堡、慕尼黑、法兰克福、科隆以及英国伦敦等7座城市管理着500多间办公室。   此轮融资由EQT Ventures领投,Earlybird、Target Global、Rheingau Founders等跟投,至此其总融资已达1132万美元。此轮融资所得将用于欧洲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来源:36氪,作者:box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9162.html
    硅谷
    2016年07月07日
  • 硅谷
    被唱衰太久的Evernote终于走上激进变现路,大象还能跑起来吗? 6月28日,笔记应用Evernote宣布对Evernote Plus(标准账户)和Evernote Premium(高级账户)两档付费服务涨价40%(中国版的印象笔记并未参与此次涨价),同时免费版依然可以继续使用,但限制了同时在线的设备不能超过2台。   无论你接不接受,Evernote目标很明确,那就是钱。   挨骂也要涨价 对于付费版涨价与限制免费用户,Evernote官方回应是在长期内提升Evernote的体验和生产力,付费版价格上涨对于 Evernote 持续加大在核心服务上的投资是必要的。   这要是放在几年前,坐拥大笔融资的Evernote完全可以对此嗤之以鼻。   从2007年成立到现在的10年间,Evernote完成了12次总计3亿美金的融资,2012年融资后估值突破了10亿美金成为第一批“独角兽”创业公司之一,那一年,Evernote注册用户数超过了3000万,融资总额超过了2.7亿美元,并被公认为将在未来几年内成功上市。   然而,四年之后,情况似乎并未达到预期,反而向着坏的方向发展。创始人出走,接连关闭应用,大幅裁员等一系列事件足以让Evernote元气大伤。外界纷纷预测Evernote这头独角兽迟早会倒下。据TechCrunch报道,2015年Evernote的营收约为3600万美元,尽管出现增长,但仍然低于该公司的内部预期。而在今年 6 月底的印象笔记中国四周年大会上,Chris O’Neill 向媒体透露,2016 年第一季度是 Evernote 全球现金流为正的一个季度,而且已经完成了包括多个中国投资者在内的新一轮融资,如今Evernote用户数量已经突破2亿,保存笔记数突破50亿。这一数据看起来似乎在复苏,但要知道Evernote 80%的收入倚重于用户付费,坚定走freemium(免费增值)的模式,也是意识到靠用户自愿付费不可持续,Evernote才会顶着挨骂的风险义无反顾地大肆涨价。据Evernote前CEO、创始人菲尔·利宾(Phil Libin)所说,在Evernote创立第一个月,用户付费的比例只有0.5%。但一年之后这个比例上升到7%,第二年为11%。5年以后,付费比例达到了25%。今年 6 月底的印象笔记中国四周年大会上,据Chris O’Neil介绍,据Chris介绍,2016年的数据显示,愿意付费的用户增长了40%,中国的比例还会更高。   如此可见,Evernote勇于涨价也是有一定的底气。   涨价是目前唯一的出路 其实早在涨价与限制免费用户之前,Evernote就已经想方设法增加收入补贴主业。   2012年,Evernote Market研发上线,售卖书包、T恤、袜子等周边商品,自成形以来,Evernote Market就一度为Evernote带来了上百万美元的年收入。   然而2016年2月,Evernote官方宣布公司将不再继续管理周边产品在线商店Evernote Market。   包括同年创立的Evernote Food应用,旨在为顾客记录美食,却在2015年8月底被Evernote下架关闭。   除此之外,图片标记应用 Skitch、浏览器插件 Clearly,以及智能手表 Pebble 版的 Evernote 应用均在今年纷纷撤销。   种种试水均已失败告终后,Evernote这才将注意力集中到那80%的用户付费上来,于是便有了今年的涨价与限制免费用户,面临着种种严苛的挑战,Evernote才真正意识到赚钱的重要性。   相比用户,还是钱更重要 Evernote 国际版资费上涨后,用户反映意料之内得两极化。“死忠粉”表示可以理解并会继续支持,反感者纷纷选择投靠OneNote等同类替代产品。Evernote此举目的昭然若揭,相较于一味吸引网罗更多的用户却无法带来收入,Evernote将目标人群锁定在了重度依赖Evernote的哪些用户。对于这些用户来说,Evernote已然成为他们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价格的变化不会导致他们直接放弃这一产品,与此同时损失一定浅层用户的代价也就无伤大雅了。从这个角度看,Evernote涨价之举确实会带来数据上可观的增长与收益,将用户转化为收入,Evernote算是找到了得以继续活下去的救命稻草。   然而这种做法能否给Evernote带来可持续发展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毕竟重度依赖型用户的数量有限,而且这种放弃扩大用户甚至流失一定浅层用户的涨价做法能给重度依赖用户数量带来的增长也同样有限,这也就意味着Evernote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依靠着固定的用户挣钱,即使用户粘性客观,但工具产品市场瞬息万变,过分依赖这一类很有可能只减不增的用户是十分危险的行为。这种涨价策略的可续性想必会面对严峻的考验,除了涨价,未来付费用户还能为Evernote带来怎样的延续收益,这也是Evernote下一步应当考虑的环节。   Evernote如今之所以如此被动还要归因于早年的策略失误。缺乏明确的专注点曾一度影响了Evernote的增长,早年的Evernote没有专注于核心的笔记产品以及努力将免费用户转化为付费用户,而是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去开发新产品和新功能,以获得媒体的曝光。这在后来Food 应用与Evernote Market等应用的相继关闭中可见一斑,而错失付费用户的最佳培育时期如在今天看来也是一大失误。总而言之,Evernote花了太多时间去测试随机的新产品,而不是优化商业化战略。   经历过一系列新产品转化为收入的失败,涨价之举必定会让Evernote甜头,只是这种盈利模式能否继续走下去,该如何继续开发与挖掘,才不会像Evernote Market之流高开低走,这是Evernote值得思考的问题。“百年公司”的进程才走过不到十分之一,Evernote早已经不起折腾,只有钱才是最实际也是最有效的生存之道。 作者: 飞啦飞 授权 来源:虎嗅网 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54937/1.html
    硅谷
    2016年07月05日
  • 硅谷
    你可能不知道,微软高价收购LinkedIn背后还有这样的曲折故事 摘要: 在微软与LinkedIn为期两个月的收购谈判期间,Salesforce.com的持续竞价迫使微软将LinkedIn的收购价格提升了22%,约50亿美元。 北京时间7月4日早间消息,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根据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提交的监管文件以及知情人士透露的消息,在微软与LinkedIn为期两个月的收购谈判期间,Salesforce.com的持续竞价迫使微软将LinkedIn的收购价格提升了22%,约50亿美元。   这家软件巨头最终于上月同意斥资262亿美元(折合每股196美元),以现金形式收购LinkedIn。LinekdIn上周五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文件显示,微软于5月4日提交非约束性收购意向,希望以每股160美元的价格,以现金形式收购该公司。此前9天,另外一家被LinkedIn描述为“A方”的公司也提交了非约束性收购意向,希望以每股160至165美元的价格,以现金加股票形式收购该公司。   原来不止一家公司想收购LinkedIn 《华尔街日报》以及其他媒体之前曾经报道称,Salesforce正是LinkedIn的另外一家竞购方。知情人士也证实,Salesforce的确就是所谓的“A方”。来自Salesforce的竞购迫使微软多次上调收购报价。即便是在LinkedIn决定与微软展开独家谈判后,Salesforce也坚持报价。而随着股价攀升,报价也水涨船高,导致LinkedIn的高管向微软施加更大的提价压力。   LinkedIn还披露,另外一家被其描述为“B方”的企业在密会该公司CEO杰夫·维纳(Jeff Weiner)和LinkedIn控股股东及董事长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后,也曾与之达成保密协议,考虑收购该公司。但在今年5月的第一轮报价提交后,“B方”也放弃竞价,称其只想与LinkedIn展开业务合作。   在微软和Salesforce在5月6日提交首轮报价后,LinkedIn便向这两家公司发出通知称,如果对方能将报价提升到每股200美元,他们便会与之展开独家谈判。但这两家公司均未满足LinkeIn的这一要求。随后开始的竞价大战迫使微软与Salesforce保持步调一致,并最终促成了微软的这笔天价收购。   你追我赶的报价 3天后,霍夫曼按照预定计划会见了微软联合创始人兼董事比尔·盖茨(Bill Gates)。监管文件称,他们讨论了“微软对LinkedIn的潜在收购带来的潜在利益”。他们也就霍夫曼在收购完成后的参与度展开了沟通,“包括他可能担任微软董事等各类事项。”   就在同一周,Salesforce再度将报价上调至每股171美元(现金加股票),微软则上调至172美元(现金)。这两家竞购方均表示,他们不希望参与拍卖,但都希望LinkedIn能够透露其可以接受的价格。   5月12日,LinkedIn要求微软和Salesforce在次日下午之前提交“最好的最终报价”。霍夫曼致电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称,如果LinkedIn的董事会选择微软,他本人就将支持微软给出185美元或更高的报价。   5月13日,微软给出每股182美元(现金)的报价,但同时表示,如果LinkedIn愿意,也可以提供现金加股票的报价。Salesforce也给出了每股182美元的报价,包括85美元现金,剩余部分则由股票构成。这两份报价都要求LinkedIn与之展开独家谈判。   当天晚些时候,LinkedIn董事会选择了微软。一天后,双方进入独家谈判阶段。   被迫“涨价” 但Salesforce并未就此罢休。接下来的一个月,在微软和LinkedIn规划交易细节的过程中,Salesforce也提交了新的要约,但内容与之前并无太大差异。不过,Salesforce不断攀升的股价提升了该公司的整体报价。然而,由于已经进入独家谈判阶段,LinkedIn无法对Salesforce的要约作出回应。   6月5日,Salesforce再次进行尝试,将现金加股票收购总额提升到每股200美元。LinkedIn未作回应,但该公司于6月7日和8日两次对纳德拉表示,微软每股182美元的报价“已经得不到支撑”,鼓励微软将报价上调到每股200美元。   纳德拉当时对维纳表示,双方需要共同讨论“交易中的成本协同效应”,以便让微软提升报价。监管文件显示,正因如此,LinkedIn CFO史蒂芬·索德罗(Steven Sordello)向微软CFO艾米·胡德(Amy Hood)致函,对双方合并产生的潜在成本协同效应展开了分析。但监管文件并未披露具体的成本协同效应。   这最终促使微软在6月12号再次上调报价,这一次达到了每股190美元(现金)。当天晚些时候,维纳对纳德拉表示,LinkedIn董事会将会支持每股196美元(现金)的报价。6月11日,星期六,纳德拉了接受了这一条件,双方正式签署协议。   微软和LinkedIn于两天后(6月13日)在美国股市开盘前对外宣布这一消息。   (开源:新浪科技     文/鼎宏)
    硅谷
    2016年07月04日
  • 硅谷
    在线学习平台 Zaption 被 Workday 收购 ,将于9月30日暂停服务 Zaption 是一个教育互动视频制作平台,在 Zaption网站上,老师和公司都可以在网站上发布视频,或者将现有视频用户教学。6月30日,该公司宣布被人力资本管理软件公司 Workday 收购。Zaption 的服务将于9月30日关闭。具体收购详情没有披露。   在 Zaption 的网站、iOS app 和Chrome app 中,老师可以使用其提供的工具在视频时间轴上嵌入题目,学生观看学习时,视频会在有题目嵌入的地方自动暂停,学生完成屏幕中或屏幕右侧的小测验后,即可继续观看。付费版本有更多高级功能:老师可以建立学习小组,还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视频观看进度和答题数据分析,制作完成的视频甚至可以被转移到站外,比如学校的 LMS。   Zaption 团队表示,Workday 服务于很多全球范围内的大型公司和教育机构,有更好、参与性更强的学习体验,很高兴自己的技术能成为 Workday 应用的一部分,包括非常值得期待的 Workday Learning 的一部分。   Zaption 成立于2012年,公司位于旧金山。曾在2015年获得15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投资人包括NewSchools Venture Fund、Redcrest Enterprises、 Scion Capital 和 Telegraph Hill Capital。   本文参考信息来源:venturebeat.com
    硅谷
    2016年07月04日